[安徽]安徽省2010年 名校高三一轮复习联考(三)地理试题
读“人口相等的四座城市2008年人口变动资料表”,假设人口只是在这4城市间流动,正数为迁入,负数为迁出。读表完成1~3题。
|
甲 |
乙 |
丙 |
丁 |
出生人数 |
死亡人数 |
甲 |
|
100 |
200 |
3000 |
1500 |
1800 |
乙 |
-100 |
|
100 |
-500 |
1200 |
1000 |
丙 |
-200 |
-100 |
|
-2500 |
4000 |
2000 |
丁 |
-3000 |
500 |
2500 |
|
3500 |
3000 |
有关这四座城市人口增长和人口数量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人口增长率最高的是甲 | B.人口自然增长率最低的是丙 |
C.人口数量增长最多的是丁 | D.人口数量增长最少的是乙 |
甲城市存在较为严重的人口问题,其原因主要是 ( )
A.实行计划生育 | B.医疗卫生事业进步,预期寿命延长 |
C.鼓励晚婚晚育 | D.已进入“现代型”的增长模式 |
下列因素中与我国近年来我国流动人口迅速增长关系最不密切的是( )
A.农村经济的发展,剩余劳动力增多 | B.城市经济发展,城市劳动力需求量增长 |
C.各地对外来务工人员的限制越来越少 | D.人口增长迅速,就业压力增长 |
连接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东南沿海地区的杭州—宁波—福州—深圳客运专线是我国重点规划建设的铁路纵线之一。
修建杭州—宁波—福州—深圳客运专线的有利自然条件是 ( )
A.经过经济发达地区,资金雄厚 | B.沿海地我夏季高温多雨 |
C.沿海地区,地势比较平坦 | D.沿线地质条件复杂 |
决定杭州—宁波—福州—深圳客运专线的修建的主要因素是 ( )
A.长三角和珠三角经济发展的需要 | B.便于东部和中西部的联系 |
C.技术条件发展较快,能解决自然障碍 | D.促进广东省产业转移需要 |
国际上形成了两大类城市化扩容模式,一类是以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为代表的“外延式”,该模式建筑密度较低,主要在两维空间内扩大城市空间容量;另一类是以日本、新加坡和中国香港为代表的“内含式”,该模式既保持城区较高的建筑密度,又充分开发利用地下空间。据此回答6—7题:
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之所以采用“外延式”的城市扩容模式,其主要原因是( )
A.城市化水平高 | B.人口数量少 | C.人口密度小 | D.经济发展水平高 |
若在我国的城市发展中,效仿美、加、澳的模式,追求宽马路、大广场等低密度、高标准建筑的布局,将会带来的后果是 ( )
A.城市中心区萎缩加剧 | B.增加就业困难,失业人数增多 |
C.交通拥挤、居住条件差 | D.耕地面积将进一步减少 |
读某工业部门在某城市及其附近地区工地、运输和劳动力等成本曲线图(下图1)。其中土地成本和产品运费都只与距城市中心的远近、交通通达度有关,回答:
表示土地成本、运费、劳动力成本的曲线依次是 ( )
A.a、b、c | B.c、a、b | C.c、b、a | D.b、a、c |
据图判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
A.②与④两处运费的差异主要由土地成本不同造成的 |
B.交通通达度是影响①和②两处土地成本差异的主要因素 |
C.距城市中心距离远近对劳动力成本影响最小 |
D.该城市东侧交通能达度比其他方向都要高 |
影响工业的区位因素很多,劳动力和科技是两个重要因素。读图2完成:
下列工业部门和①最相符的是 ( )
A.电子装配工业 | B.钢铁工业 | C.航空航天工业 | D.服装鞋帽工业 |
和北方的甜菜制糖和南方的甘蔗制糖业最相符的是 ( )
A.① | B.② | C.③ | D.④ |
随着科技的发展,工业投入的变化,工业部门④的发展趋势是 ( )
A.④→①→② | B.④→②→③ | C.④→③→① | D.④→①→③ |
下图(图3)是某山地海拔与植物生长量、年平均气温、年降水量、年太阳辐射量的关系图。图中横坐标表示植物生长量、年降水量和年太阳辐射量及年平均气温,数值从左至右是由小到大。回答:
图中abcd曲线与其相关的选项,对应正确的是 ( )
A.a—年降水量 | B.b—植物生长量 |
C.c—年平均气温 | D.d—年太阳辐射量 |
使c曲线在丙处附近发生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 )
A.地面状况 | B.大气环流 | C.降水量 | D.坡度 |
如果此山为我国西部高山,与甲、乙、丙相比,丁处交通便捷、城镇较多的主要原因是( )
①地形平坦 ②人口众多,工农业较发达
③水源充足 ④昼夜温差大
A.①② | B.②③ | C.③④ | D.②④[来源 |
下图(图4)为我国某种主要农作物不同省份的农时图,其中时间为该农作物最迟的播种和收获时间。回答:
该农作物最有可能是 ( )
A.棉花 | B.水稻 | C.玉米 | D.小麦 |
据图分析,与相近纬度相比,M省该农作物生长的有利因素是 ( )
A.海拔高,年温差大 | B.睛天较多,太阳辐射强 |
C.日照时间长,温度高 | D.南部河谷地区雨热同期 |
在该农作物收获期内N省最可能遇到的气象灾害是 ( )
A.连续降水带来的洪涝 | B.台风肆虐 |
C.寒潮频繁来袭 | D.受副高明控制下的伏旱 |
随着区域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中国现行东、中、西三大地带已经难以适应新形式的要求,有学者提出中国宏观区域经济的“新三大地带”的划分方案,分为东北及东部沿海地带、中部及近西部地带、远西部地带(如图5)。完成下列问题。
下列关于东北及东部沿海地带发展方向叙述不合适的是 ( )
A.加强生态环境建设,加快城市化速度,建设世界级都市圈 |
B.吸收中西部迁移人口,减轻中西部人口对生态环境的压力 |
C.以高新技术产业和装备制造业为主 |
D.发展外向型经济,积极参与国际市场竞争 |
关于中部及近西部地带部分省区工农业方面的描述正确的是 ( )
A.加快海南的热带经济作物基地建设 |
B.宁夏农业可大力发展枸杞、番茄等“红色产业” |
C.广西、甘肃是该地区水电输出最丰富的地区 |
D.陕西和山西是我国苹果、柑橘的优势产区 |
随着城市的发展,城市周边的农村也发生了变化。材料一中甲图是安徽某地种植业播种面积变化,乙图是该地种植业产值结构变化,两图中A都代表1999年情况,B都代表2007年情况。据图分析:
材料一(图6)安徽某地播种面积和产值结构图
2007年,该地蔬菜播种面积占种植总面积的
A.30% | B.40% | C.50% | D.60% |
近8年来,该地土地利用发生了哪些变化?分析变化的原因。
材料二(图7)我国11个省(黑、吉、辽、冀、豫、苏、皖、赣、湘、鄂)耕地及粮食生产占全国总产量的百分比图
从材料二可以看出,我国粮食生产的布局特点是 ,不属于这种布局优点的是
A.有利于减轻自然灾害的影响 | B.有利于提高劳动生产率 |
C.有利于农业科学技术的推广应用 | D.有利于农药和化肥的集中高效的使用 |
材料三 2008年4月16日,国土资源部发布的2007年《国土资源公报》显示,2007年我国耕地面积为18.26亿亩,比上年度末净减少了61.01万亩,耕地保护形势十分严峻。
面对我国耕地面积不断减少的严峻形势,分析回答:为确保耕地红线(保有量不低于18亿亩)应采取的主要措施。
阅读下列资料,回答问题。
世界人口大国(人口过亿)资源环境要素表征指标的结构对比(占世界总量比重%)
|
可耕地面积 |
水资源总量 |
矿产资源 |
能源矿产 |
森林面积 |
CO2排放 |
中国 |
15.3 |
11.6 |
17.0 |
13.9 |
4.9 |
25.0 |
十国均值 |
16.8 |
21.4 |
17.5 |
7.3 |
10.1 |
17.0 |
世界人口大国资源环境安全系数分类
分类及安全系数指标 |
国家(安全系数值) |
|
高安全度国家(>5) |
俄罗斯(3.98)、美国(13.97)、巴西(11.38) |
|
低安全度国家 (<5) |
一般低安全度国家(5-3) |
孟加拉(3.87)、尼日利亚(3.19) |
次低安全度国家(3-1) |
印尼(2.17)、巴基斯坦(1.78)、印度(1.74)、中国(1.73) |
|
完全低安全度国家(<1) |
日本(0.9) |
印度与中国同属于次低安全度国家,两国的资源环境有何相同之处?
日本属完全低安全度国家,主要原因是什么?
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资源环境的现实基础明显脆弱。为确保未来国家资源环境安全的稳定性,请提出相关建议。
中国的崛起改变了世界经济发展的格局,同时中国经济地域结构也发生了深刻变化。根据下述资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
材料一
材料二 在20世纪80年代,90%以上的外商直接投资分布在沿海地区。在90年代,这个指标略有改善,但基本状况并没有明显变化。截止到2002年底,外商在华累计投资中,在86%的资金投在东部沿海地区,仅有14%的资金投向中西部。
简述1980~2003年,我国进出口总额和外资直接投资累计量占世界比重变化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根据材料,分析中西部地区吸引外资落后的主要原因。
2008年以来,长江三角洲和珠三角积极推进向中西部地区的产业转移和劳动力转移。简述“双转移”对安徽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