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2011届浙江省台州市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生物试卷
右图表示化合物a和m参与化合物b的构成情况,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若m为腺嘌呤,则b可能为腺嘌呤核糖核苷酸 |
B.在噬菌体、烟草花叶病毒体内b均为4种 |
C.若a为核糖,则ADP脱去一个磷酸后,可形成b |
D.若a为脱氧核糖,则由b构成的核酸可存在于HIV病毒中 |
某蛋白质由4条肽链构成,含有65个氨基酸,则该蛋白质至少含有的氨基数、肽键数及将该蛋白质彻底水解至少需要的水分子数分别是
A.65 61 61 | B.4 61 4 | C.61 61 61 | D.4 61 61 |
右图是细胞部分膜结构的示意图,下列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A.蓝藻细胞不具有②③④的结构 |
B.需氧呼吸只能发生在结构④中 |
C.按①~④顺序依次可能是高尔基体膜、叶绿体膜、核被膜、 线粒体膜 |
D.记忆B细胞接受同一种抗原刺激时,会迅速增殖分化成效应 |
B细胞,图中的①③④结构与之有关
右图是新鲜绿叶的四种光合色素在滤纸上分离后的统计结果,以下相关说法正确的是
A.提取色素时加入乙醇是为了防止叶绿素分解 |
B.四种色素都能溶解在层析液中,丁色素的溶解度最大 |
C.色素乙的颜色为黄绿色 |
D.秋冬落叶中色素含量(甲+乙)﹥(丙+丁) |
某研究人员成功找到了一种适宜口服且能治疗糖尿病的小分子(Boc5),现用各项条件都适宜的糖尿病小鼠(空腹)进行一项验证性实验,实验分成甲、乙、丙、丁4组,实验前测定4组小鼠的血糖含量分别为a1、b1、c1、d1(四组数据大致相同),将4组小鼠按下表进行实验处理。下列比较不正确的是
组别 |
甲组 |
乙组 |
丙组 |
丁组 |
||||
实验处理 |
饲喂添加了适量胰岛素的饲料 |
饲喂添加了适量Boc5的饲料 |
注射适量的胰岛素制剂 |
注射适量的Boc5制剂 |
||||
30分钟后测定血糖含量 |
a2 |
b2 |
c2 |
d2
|
用含N15标记的氨基酸培养液来培养某哺乳动物的乳腺细胞,测得与合成和分泌乳蛋白有关的膜结构的膜面积变化曲线如图甲所示,相关的一些细胞器上放射性强度变化的曲线如图乙所示,下面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a和d是相同结构 |
B.b和f是相同结构 |
C.c和e是相同结构 |
D.a和e 是相同结构 |
右下图表示一个酶促反应, 其中A、B、C、 D最可能的物质依次是
A.麦芽糖酶 麦芽糖 酶-麦芽糖复合物 葡萄糖
B.淀粉酶 淀粉 酶-淀粉复合物 麦芽糖
C.淀粉酶 淀粉 酶-麦芽糖复合物 麦芽糖
D.麦芽糖酶 麦芽糖 酶-葡萄糖复合物 葡萄糖
甲图表示某种哺乳动物细胞在正常培养时,所测得的细胞中DNA含量在整个细胞群体中的分布情况。当用某种化合物处理该细胞并培养几小时后,DNA含量的分布如图乙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图乙细胞不能进行DNA复制 |
B.图甲细胞能形成细胞板 |
C.图乙细胞不能完成细胞质的分裂 |
D.图甲ab段细胞均正在进行DNA复制 |
一对夫妇血型分别为A型和B型,生了一个血型是O型男孩,他们再生一个血型为O型的男孩概率是
A.1/6 | B.1/8 | C.1/4 | D.1/2 |
右图中曲线A表示有丝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的着丝粒与纺锤体相应极之间的平均距离,则曲线B代表
A.分裂中期染色体之间的距离 |
B.分裂中期中心粒之间的距离 |
C.分裂后期姐妹染色单体形成的两条染色体着丝粒间的距离 |
D.分裂后期染色体之间的距离 |
下图表示基因型为AaCcDd的生物产生的精子细胞,试根据细胞内基因的组合,不考虑突变与互换的情况下,下列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A.上述精子细胞至少来自4个精原细胞 |
B.⑤⑧可能来自同一个精原细胞 |
C.上述精子细胞至少来自8个次级精母细胞 |
D.①⑦可能来自同一个精原细胞 |
下列是关于产生精子过程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在人类的精子发生过程中(无染色体畸变),细胞中染色单体数最多可达92条
B.基因突变、基因重组和染色体畸变一定都能导致姐妹染色单体携带的遗传信息不同
C.染色单体交叉互换发生在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
D.一个基因型为AaB的精原细胞产生的精子可能为AB、a或aB、A
在二倍体生物中,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在没有突变和交叉互换的情况下,次级精母细胞不存在等位基因 |
B.一对同源染色体上不一定存在等位基因 |
C.一对同源染色体上可能存在多对等位基因 |
D.有丝分裂的细胞中一定不存在等位基因 |
将大肠杆菌在含有15N标记的NH4NO3培养液中培养后,再转移到含有14N的普通培养液中培养,10小时后提取DNA分子进行分析,得出含15N的DNA分子占总DNA分子的比例为1/16,则大肠杆菌的细胞周期是
A.1小时 | B.1.5小时 | C.2.0小时 | D.4.0小时 |
下图分别表示温度、pH与酶活性的关系,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第15题图
|
A.曲线A表示酶与温度的关系, b点所对应的温度表示该酶的最适温度 |
B.曲线B可以表示人体内胃蛋白酶的活力 |
C.曲线C可以表示人体内胰蛋白酶的活力 | |
D.曲线D可以表示为胃蛋白酶的酶促反应从80oC不断降温至0oC的实验中测得的反应物量的变化 |
下列关于遗传的物质基础的叙述,正确的是
A.一般情况下,同一生物个体的不同细胞DNA分子数均相同 |
B.具有A个碱基对、m个腺嘌呤的DNA分子片段,完成n次复制共需要个游离的胞嘧啶脱氧核苷酸 |
C.在一个细胞的分化过程中,核DNA的数量会发生变化 |
D.含2对同源染色体的精原细胞(DNA均被15N标记),在供给14N标记胸腺嘧啶的环境中进行减数分裂,产生的4个精子中,含14N的精子所占的比例为50% |
某生态系统中生活着多种植食性动物,其中某一植食性动物种群个体数量的变化如图所示。若不考虑该系统内生物个体的迁入与迁出,下列关于该种群个体数量变化的叙述,错误的是
A.天敌的大量捕食会导致该种群个体数量下降,下降趋 势与b-c段相似 |
B.若该种群出生率提高,个体数量的增加也不会大幅超 过b点 |
C.若a点时环境因素发生变化,但食物量不变,则a点 以后个体数量变化不符合逻辑斯谛增长 |
D.年龄结构变动会导致该种群个体数量发生波动,波动趋势与c-d段相似 |
近日名为“我的皮肤”的生物活性绷带在英国诞生了,该活性绷带的原理是先采集病人自身的细胞样本在特殊的膜片上增殖,再将膜片敷在患者伤口上,膜片会将细胞逐渐“释放”到伤口,达到愈合的目的。根据上述信息,下列有关叙述中正确的是
A.“我的皮肤”的获得利用了细胞全能性原理
B. 人的皮肤烧伤后会因人体第二道防线的破坏而导致免疫力下降
C.种植在膜片上的细胞与病人伤口细胞的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MHC)不同
D. 若种植在膜片上的细胞来自其家属,该治疗可能失败的原因是膜片上的细胞受到了效应细胞毒T细胞的攻击
阳光穿过森林空隙形成的“光斑”会随太阳运动和枝叶摆动而移动。下图表示一生长旺盛的植物在光斑照射前后光合作用过程中吸收CO2和释放O2的有关曲线,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光斑照射前细胞呼吸速率大于光合作用速率 |
B.光斑照射开始后,短时间内叶绿体中ADP 由类囊体移至基质的速度加快 |
C.AB段两曲线说明碳反应对光反应有抑制作用 |
D.光斑移开后CO2吸收曲线短时间内不下降的原因是叶绿体中还有较为充足的ATP与NADPH |
下图是患甲、乙两病的遗传家谱图,3号和8号 的家庭中无乙病史。下列叙述与该家系遗传特性相符合的是
A.甲病是伴χ显性遗传病,乙病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 |
B.如果只考虑乙病的遗传,5号是杂合体的几率为2/3 |
C.11号不携带甲病和乙病的致病基因 |
D.如果9号与无甲乙两病史的男子结婚生育,所生的子女均不会患病 |
对下列示意图所表示的生物学意义的描述,正确的是
A.甲图生物自交,其后代能稳定遗传的单显性个体的概率为1/8 |
B.如果乙图细胞处于有丝分裂后期,则该生物配子含有4分子DNA |
C.丙图所示家系所患疾病的遗传特点是男多于女 |
D.丁图表示果蝇染色体组成图,该果蝇通过减数分裂能产生2种类型的配子 |
青少年型糖尿病是严重威胁青少年健康的一种遗传病。对于该病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研究其发病率采取的正确方法是在人群中随机抽样调查并计算发病率 |
B.该病例导致消瘦的原因可能是利用葡萄糖供能受阻,机体消耗较多的脂肪 |
C.该病为单基因遗传病 |
D.产生该病的原因是遗传物质和环境因素的共同作用 |
超级病菌是一种耐药性细菌,能在人身上造成浓疮和毒疱,让人的肌肉坏死,抗生素药物对它不起作用,直到最后死亡。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人体对超级病菌的免疫过程既有非特异性免疫又有特异性免疫 |
B.超级病菌来源于基因突变 |
C.超级病菌的细胞呼吸酶存在于质膜上 |
D.人体对超级病菌无免疫能力 |
如果基因型为AA、Aa、aa的一个种群后代,在某一环境中的生存能力或竞争能力是AA=Aa>aa,则在长期的选择过程中,不正确的是
A.这对等位基因中A基因所控制的性状更适应环境
B.A的基因频率将逐渐增加,而a的基因频率将逐渐下降
C.在持续选择条件下,a基因的频率不可能降为0
D.由此看出在自然界中种群基因频率的变化只与环境的选择作用有关
有关单倍体的叙述,正确的是
A.玉米受精卵发育成的植株不可能是单倍体 |
B.四倍体水稻花药直接培育成的植株不是单倍体 |
C.单倍体育种能明显缩短育种年限是因为单倍体的杂交后代不发生性状分离 |
D.凡染色体数目为奇数的个体都是单倍体 |
图①示限制酶切割某生物DNA分子的过程;图②表示该生物体细胞部分基因和染色体的关系;该生物的黑色素产生需要如图③所示的3类基因参与控制,三类基因的控制均表现为完全显性。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图②所示的生物体中肯定存在含有2个a基因的细胞 |
B.用限制性内切酶可以从图②所示基因型的细胞中提取合成黑色素的所有目的基因 |
C.若图③中的1个b基因突变为B,则该生物体仍然可以合成出物质乙 |
D.图①所示限制酶能识别的碱基序列及切点是TTAA,切点在G和A之间 |
用现代生物技术能制造出新的生物品种,这主要是由于
①现代生物技术可在短时间内产生新基因
②现代转基因技术可迅速改变生物的基因型
③现代生物技术可迅速使新品种形成种群
④现代生物技术可在无需地理隔离的条件下迅速产生新物种
A.①②③④ | B.①②③ | C.②③④ | D.①③④ |
下列关于试管动物技术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体外受精的受精卵只有发育到囊胚后才可移植 |
B.试管动物技术可解决动物生育率低的问题 |
C.试管动物技术可以通过普通家畜繁育良种家畜 |
D.“试管婴儿”是让精子和卵子在试管中结合成为受精卵,然后通过胚胎移植在子宫里发育成熟 |
下列措施中不能获得较多个体的是
A.超数排卵处理 | B.转基因技术 | C.组织培养技术 | D.胚胎分割技术 |
某研究所的研究人员将生长激素基因通过质粒介导进入大肠杆菌细胞内,来表达产生生长激素。已知质粒中存在两个抗性基因:A是抗链霉素基因,B是抗氨苄青霉素基因,且目的基因要插入到基因B中,而大肠杆菌不带有任何抗性基因。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导入大肠杆菌的质粒一定为重组质粒 |
B.DNA连接酶和RNA聚合酶是构建该重组质粒必需的工具酶 |
C.可用含氨苄青霉素的培养基检测大肠杆菌中是否导入了重组质粒 |
D.在含氨苄青霉素培养基中不能生长,但在含链霉素培养基中能生长的可能是符合生产要求的大肠杆菌 |
结核杆菌感染并侵入人体细胞后会引起结核病,使被入侵的细胞裂解的免疫细胞是
A.浆细胞 | B.细胞毒T细胞 | C.B淋巴细胞 | D.辅助性T细胞 |
右图中曲线a、b表示物质跨(穿)膜运输的两种方式,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A.方式b的最大转运速率与载体蛋白数量有关 |
B.与方式a有关的载体蛋白覆盖于细胞膜表面 |
C.脂溶性小分子物质不能通过方式a运输 |
D.抑制细胞呼吸对方式a和b的转运速率均有影响 |
图甲表示植物在不同光照强度下单位时间内CO2释放量和O2 产生总量的变化。图乙表示植物光合速率与光照强度的关系曲线。假设不同光照强度下细胞呼吸强度相等,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若图甲与图乙为同一植物,则相同温度下,图甲的b相当于图乙的b点 |
B.图甲植物的d时单位时间内细胞从周围环境吸收2个单位的CO2 |
C.若图甲代表水稻,图乙代表蓝藻,则图甲的c时与图乙的c时细胞中产生ATP的场所 都有细胞溶胶、线粒体和叶绿体 |
D.图乙的a、b、c点光合作用限制因素只是光照强度 |
下列关于糖的叙述,正确的是
A.1分子蔗糖是由2分子葡萄糖构成 |
B.葡萄糖和麦芽糖均可被水解 |
C.葡萄糖和果糖分子均有还原性 |
D.小肠上皮细胞可以直接吸收蔗糖 |
导致甲状腺激素缺乏症有两种因素,其一是甲状腺有缺陷,甲状腺有缺陷是一种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由一对等位基因A和a控制,其二是因为食物缺碘引起。现有一耕牛患有甲状腺激素缺乏症,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该牛的基因型可能为Aa |
B.该牛与一患有相同疾病的牛交配,后代可能为正常 |
C.甲状腺激素缺乏症的个体,一定具有相同的基因型 |
D.该牛与正常纯种牛杂交的后代,可能为正常 |
为了探究生长素和乙烯对植物生长的影响及这两种激素的相互作用,科学家用某种植物进行了一系列实验,结果如下图所示,由此不能推测
A.浓度为10-6mol/L的生长素对该植物茎段的生长促进作用最大 |
B.该植物茎中生长素含量大于M值时,影响该植物生长是生长素与乙烯的共同作用 |
C.该植物茎中乙烯含量的增加会促进生长素的合成 |
D.该植物茎中生长素和乙烯的含量达到峰值是不同步的 |
下列关于膝跳反射过程的叙述,正确的是
A.神经冲动在神经元间的传递途径是树突→突触→细胞体→轴突 |
B.神经冲动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是双向的 |
C.神经冲动在神经元间传递途径是树突→轴突→细胞体→突触 |
D.神经冲动到达神经纤维某点时,该点膜内外的电荷为外负内正 |
下列有关细胞结构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核孔是生物大分子可以选择性进出的通道 |
B.质粒和线粒体是既有核酸又有外膜的细胞结构 |
C.唾液腺细胞和胰腺细胞中高尔基体数量较多 |
D.内质网膜具有一定的流动性 |
胡萝卜韧皮部细胞通过细胞培养能发育成完整植株,绵羊乳腺细胞核移入去核卵细胞中,能发育成有生殖能力的绵羊。基于以上事实,下列不正确的选项是
A.高度分化的动植物细胞都具有全能性 |
B.高度分化的动物细胞核具有全能性 |
C.分化细胞中不表达的核基因仍存在于细胞核中 |
D.分化细胞中不表达的核基因具有启动表达的潜能 |
一个科研小组对某温带湖泊及周边环境进行了生态学调查,此湖泊中生活着不同类型的植物和动物,夏季和冬季不同水层中溶氧量变化如图所示,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在调查时发现,绿藻和蓝藻主要分布在水体的表层,引 起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该区域光照充足 |
B.绿藻与蓝藻的主要区别是绿藻有核被膜 |
C.调查结果表明,夏季湖水6--10米深处溶氧量急剧下 降,其主要原因是植物的光合作用相对弱 |
D.在6--10米这一水层中冬季湖水溶氧量明显高于夏季的 |
原因可能是冬季温度低,生物的需氧呼吸减弱,对氧的消耗相对减少
下图表示某细胞部分结构图,请据图回答:
(1)图1所示的细胞可能是 ▲ 细胞 ,②的主要成分是 ▲
(2)图3中的①结构应该与图1中的[▲ ]相同
(3)图2、图3分别表示 ▲ 和 ▲ 两个生理过程,两图中可能为同一物质的是图2中的[▲ ]与图3中④。
(4)图2中的3为 ▲ ,图3中②为 ▲ ,它正在搬运的氨基酸的密码子为 ▲ 。
科学家通过对有关酶及相关基因的研究,在野生植物体内找到了影响光合速率的主要基因,得到了某种转基因作物。某高二生物兴趣小组设计了如右图的装置,并对该转基因作物的光合速率进行测试。请回答下列有关问题:
(1)在植物体内,氧气产生于叶绿体的▲中,叶肉细胞
内利用氧气的具体部位是 ▲。
|
(2)测试步骤:
第一步:测定植物的细胞呼吸速率:(略)第二步:测定植物的净光合速率:
① 甲装置的D 中放入▲,乙装置中的D 中放入等量的相同溶液,装置乙作为对照组。
② 将装置甲、乙放在相同且适宜的环境中,其中必须要给予 ▲ 。
③ 30分钟后分别记录甲、乙两装置红墨水滴移动的方向和刻度。
(3)实验数据分析:实验操作30分钟后,记录甲装置红墨水滴移动情况如下表:
假设红墨水滴每移动1 cm,植物体内的葡萄糖增加或减少1 g,那么该植物的总光合速率为 ▲ g/小时,若该植物白天光照14小时,那么它一昼夜葡萄糖的积累量是 ▲ g(不考虑昼夜温差影响)。
下图1是某高等动物的细胞亚显微结构模式图,图2是该种雄性动物的不同细胞分裂示意图,图3表示图2细胞分裂过程中不同时期细胞内染色体、染色单体和DNA含量的关系。请据图回答问题:
|
|
(2)图2中具有同源染色体的细胞有[ ▲ ],A细胞的名称为 ▲ 。如果该生物为雌性动物,则图2中一定错误的图有[ ▲ ]。
(3)若图1表示人体皮肤生发层细胞,则该细胞可能会发生图2中[ ▲ ]细胞所示的分裂现象。
(4)图3中a~c表示染色单体的是[ ▲ ],Ⅲ对应于图2中的[ ▲ ]细胞,由Ⅲ变化为Ⅳ的原因是 ▲ 。
果蝇 “翻翅平衡致死系”个体的体细胞中一条2号染色体上有一显性基因A(翻翅),这是个纯合致死基因;另一条2号染色体上也有一个显性基因B(星眼状),也是纯合致死基因,即:“翻翅平衡致死系”中和均为致死,只有的杂合子存活,表现为翻翅星状眼。翻翅星状眼能产生两种类型的配子和。回答下列问题。(下列问题均不考虑互换)
(1)翻翅星状眼雌雄果蝇相互交配,得到后代的表现型有 ▲ 种,请用遗传图解说明 ▲ (不需要写出配子类型)
(2)果蝇红眼(W)对白眼(w)为显性,这对等位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现将翻翅星状眼白眼雌果蝇与翻翅星状眼红眼雄果蝇相互交配,子代雌果蝇表现为 ▲ 性状,雄果蝇表现为 ▲ 性状,雌雄果蝇的比例为 ▲ 。
(3)若上述两对显性纯合致死基因Aa、Bb位于X染色体上,Y染色体上没有这两种基因,那么的雌果蝇与雄果蝇相互交配,所得后代的雌雄果蝇的比例为 ▲ (显性基因成单存在时不致死)。
豚草是原产自北美的植物,它的吸肥能力和再生能力极强,上世纪30年代作为观赏植物引入我国。课外兴趣小组的同学对某片闲散地部分植物的种群密度连续进行了五年的调查,结果如表甲所示(单位:株/m2)
(1)豚草在这五年的种群增长曲线属于 型,形成这种增长的原因是 。
(2)由表甲可以看出,豚草引入后,龙葵种群密度逐年下降,最后在该群落中消失,这一现象说明豚草与龙葵的 是最相近的。
(3)如果不采取一定的措施,若干年后,该群落的物种丰富度将 ;
(4)乙图表示某段时间豚草种群增长速率的曲线,请在丙图中给出种群数量变化的曲线。
右图1为某一反射弧结构示意图,图2 为图1中D结构的放大图。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观察图1可以看出伸肌可以作为反射弧的 ▲ 结构,结构D的名称 ▲
(2)图2中N的名称 ▲ ,XYZ合称为 ▲
|
(3)某种毒素可以使肌肉不能收缩,但不知该毒素的具体作用部位,如果想探究该毒素的作用部位是B、D、E的哪一个(假设该毒素只能使上述的一个部位中毒失效),某科研小组设计了以下探究实验,请完善下列探究内容。
实验原理:(略)实验材料:电刺激仪一台,电流表,用毒素制剂处理后的图1结构一个
实验步骤、实验现象、实验结论:
实验操作 |
观察部位 |
实验现象 |
实验结论 |
分别用电刺激Ⅰ与Ⅱ |
A与C的电位变化, E的收缩情况 |
▲ ① |
则证明毒素的作用部分是B |
分别用电刺激Ⅰ与E |
▲ ② |
则证明毒素的作用部分是D |
|
分别用电刺激Ⅰ与E |
▲ ③ |
则证明毒素的作用部分是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