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贵州省毕节市中考语文试卷
下列词语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荒僻(bì) 鉴赏(jiàn) 脚踝(huái) 尽态极妍(yán)
B.梦寐(mèi) 哺育(bǔ) 教诲(huì) 头晕目眩((hūn)
C.亢奋(kàng) 提防(dī) 眼翳(yì) 味同嚼蜡( jiáo)
D.镂空(lóu) 发髻(jì ) 逮捕(dǎ) 苦心孤诣(yì)
下列词语书写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旁骛 观瞻 转弯抹角 人情练达
B.招徕 辐射 随声附合 销声匿迹
C.沉缅 决窍 风靡一时 马革裹尸
D.缄默 缔造 陈辞滥调 一泄千里
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错误的一项是( )
A.最美乡村教师们的支办事迹让人望洋兴叹
B.走进织金洞,触目皆是的钟乳石让人仿佛置身仙镜
C.网络流行语是网民们约定俗成的表达方式
D.在外打工的哥哥遇到了困难,千里之外的我们想帮助他实在是鞭长莫及,无能为力
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生活有多广阔,语文就有多广阔,我们不仅要在课堂上学语文,还要在生活中学语文。
B.历史上那一位位著名的文学家给我们留下了优秀的许多文学作品。
C.在阅读文学名著的过程中,常常能够使我们明白许多做人的道理,悟出人生的真谛。
D.能否杜绝“到此一游”这种不文明现我明,关键是提升公民的文明素养。
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一部美食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以富有草根气息的语调,把中国饮食文化讲述得 , 引发了收视热潮, 其影响力正从荧屏走向现实, 蝴蝶效应,这既让国人兴奋不已,也向世界发出了一张“中国名片”。
A.深入浅出 不但 而且 引发
B.深入浅出 不但 而且 印证
C.深思熟虑 虽然 但是 印证
D.深思熟虑 虽然 但是 引发
下面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A.而在那个阶段的人类社会,人民是什么?是无知。宗教是什么?是宽容
B.在这个时候,众人都哄笑起来:店内外充满了快活的空气
C.我到现在终于没有见﹣﹣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
D.她也能打架,动起手来,别看五、六十岁了,三、五个大小伙子不够她打一锅的
下列句子没有使用修辞方法的一项是( )
A.好一个黄土高原!好一个安塞腰鼓!
B.我用儿童狡猾的眼光察觉,她爱我们,并没有存心要打的意思
C.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D.他长得太像他父亲了
下列语句的顺序排列正确的一项是( )
①一方面,以娱乐为职能的大众文化得到蓬勃发展的机会。
②与此同时,文化领域却有着全然不同的景观。
③问题是怎样产生的呢?
④商品大潮的汹涌而起,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到来,给社会生活带来无限生机。
⑤一方面,一部分曲高和寡的精英文化则陷人举步维艰的境地。
⑥原因有多方面,其中之一就是文化的二重性。
A.③①⑤④②⑥B.⑥⑤①②③④C.④⑤①②③⑥D.④②①⑤③⑥
下列关于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论语》是语录体散文,《左传》《战国策》《史记》分别是编年体、国别体、纪传体史书,《水浒》《西游记》则是章回体长篇小说
B.杜甫的《春望》、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和韩愈的《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都侧重表 达了诗人对春天景物的美好感受,处处洋溢着对大好春光的喜爱、赞美之情
C.《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期的作品305篇,包括风、雅、颂三部分
D.《我的叔叔于勒》作者莫泊桑,法国著名文学家。小说透过“我”的眼光刻画了菲利普夫 妇自私、冷酷、虚伪、爱慕虚荣的形象
梁山好汉一百零单八将上梁山的具体原因各不相同,大致可以分为下列三种类型,与这 三种类型的代表人物顺序排列正确的一项是( )
(1)官逼民反型,代表人物是 。
(2)战败投降型,代表人物是 。
(3)自愿上山型,代表人物是 。
①林冲、秦明②卢俊义、关胜 ③武松、鲁智深。
A.①③②B.①②③C.③②①D.③①②
(1) ,病树前头万木春。(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2) ,载不动许多愁。(李清照《武陵春》)
(3)予独爱莲之 , 。(周敦颐《爱莲说》)
(4)描写白雪与红旗交相辉映,象征着戍边将士不畏艰险的英勇气概的诗句是 ,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5)让我们走近王安石,去学习“ , ”(《登飞来峰》)的勇敢无畏;走近杜甫,去感受“ , ”(《望岳》)的阔大胸襟。
阅读下面诗歌,完成下列各题。
山坡羊•潼关怀古
张养浩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望西都,意踌躇。
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1)这首曲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2)请对“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一句中“聚”“怒”二字进行简要赏析。
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两则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甲】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1)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注:本文选自《东坡志林》.此文写于作者贬官黄州期间。
(《记承天寺夜游》)
【乙】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2)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小石潭记》)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①念无与为乐者
②潭中鱼可百许头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译文:
②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译文:
(3)下列句中停顿划分错误的一项是
A.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
B.皆若空游/无所依 |
C.其岸势/犬牙差互 |
D.似/与游者相 |
(4)【甲】【乙】两文都写于作者被贬谪之后,请分析两文作者思想感情的异同。
说明文阅读
阅读下面这篇文章,完成下列各题。
①我们都知道细菌无处不在,即使是我们认为洗得很“干净”的手上也充满了细菌。虽然多数细菌是无害的,但是﹣﹣正如飞机失事是很小概率的事件,但只要碰上一次我们就歇着了﹣﹣再多无害甚至有益的细菌,也改变不了有害细菌让我们寝食难安,甚至再也不用吃饭了。人们吃出问题的例子,只有一小部分跟细菌无关﹣﹣比如河豚或者各种食物过敏,其他绝大多数都是细菌惹的祸。
②我们所吃的各种食物,不管是蔬菜、水果,还是肉、蛋、奶,都充满了细菌。绝大多数人喜欢的走地鸡、野味、农家肥种的菜、野生的鱼虾等等,携带的细菌比大规模养殖的更难控制。通常的洗涤,可以去掉一部分,但是对大多数细菌来说,任你风吹浪打,“我自岿然不动”。“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在适当的条件下,用“春风吹又生”来形容,都显得过于保守。细菌的繁殖速度,不是“一生二,二生三”那么慢条斯理,而是一变二,二变四,四变八那样的几何速度。在适当的生长条件下,的有细菌半个小时就会增加一倍。换句话说,一个细菌在这样的条件下,24小时之后,就可以给全国人民每人分上二十几万个。
③食物中细菌的存在是一个动态的过程。用了农药的蔬菜,农药分解或者洗去了就不会再有。但是其中的细菌,今天可能还少,放两天却可能变得很多。细菌在食物上的存在取决于两个因素:一是菌种的来源,二是保存的条件。细菌的来源多取决于环境,卫生洁净的环境中较少,大规模科学种植养殖的食物原料中也较少。FDA推荐人们食用农场养殖的鱼类,也是出于这种考虑。经过高温处理的熟食中的细菌比原料中少,大概每个人都能想到,就保存条件来说,低温不利于细菌生长,所以大家才会把食物放在冰箱中,但是哪怕是零下二十度的冷冻室,也不能杀死细菌,只是让它们消停一下。一旦给点温暖,它们照样又灿烂起来。一些顽强的细菌,在4摄氏度的冷藏室内照样生长。所以,冰箱也只能暂时保存食物,以安全的方案还是尽量加快流通,减少存货。高浓度的盐是抑制细菌生长的有效手段,千百年来,没有冰箱的祖先就是用这种方式保存某些食物的,比如腊肉、咸菜。
④到目前为止。加热仍然是杀死细菌的最有效手段。一般来说,在121摄氏度下加热15分钟以上。即使没有把细菌全部杀死,剩下的也成不了气候。但是许多食物要是加热到这种程度,就没法吃了。通常的食品加工,只是把细菌的量减少到一定浓度,不会对人产生危害就行了。
⑤无数的食品科学家和工程师花了不计其数的工夫,想要找到比加热更好的杀死细菌的方式。然而到目前为止,能够经济实惠广泛使用的还是加热。中餐的原料有很多不注意卫生的地方,但是中餐的安全性问题却不严重,关键就在于中餐一般都是经过高温烹饪、现做现吃的。
⑥对于个人来说,注意食品安全,良好的卫生习惯非常重要。厨房冰箱都是藏污纳垢的地方,经常性的清洁(比如酒精、醋等都有不错的效果),并且保持厨房通风干燥,有助于减少细菌的存在。那些存在的细菌,本来可能成为我们食物中的菌种。家里的食物,尽量减少存货,做饭做菜,也尽量吃多少做多少。因为减价而囤积大量原料,或者做一次饭吃上一两周,都会为细菌繁殖提供广阔的天空。
(作者:云无心,文章有删改)
(1)请根据文章内容拟写标题。
(2)选文第②段中画线句子使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3)请分析选文第③段中画线句子的语言特点。
(4)请简要概括文中提及的减少食物细菌的方法。
散文阅读
阅读下面这篇文章,完成下列各题。
谁关注你的背影(节选)
孙道荣
①母亲从老家来。从火车站接到母亲,穿过车站广场,向停车场走去。母亲年纪大了,走得慢,虽然他放慢了脚步,但母亲还是落在了后面。
②上了车。母亲心疼地对他说,你的背怎么有点驼了?是不是趴在桌子上太久了?他是做文字工作的,每天都要伏案头十个小时。他点点头,没关系的。母亲轻声说,可你爸在你这个年纪的时候,腰杆还挺直的呢,你要照顾好自己啊!
③父亲去世已经八年多了。在生命中的最后时光,他躺在病床上,蜷缩成一团,干瘦,脸色蜡黄。但只要子女来到病榻前看望他,他就会强撑着坐起来,面带笑容。父亲的背影,他还真记不大清了。
④父亲的背影,到底是怎样的?他一边开车,一边努力地回忆。看了一眼后视镜,他与母亲的目光碰到了一起,母亲一直在盯着他看,盯着他的背影看。
⑤他的心猛地颤抖了一下。
⑥人到中年,他发觉自己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时常怀旧,多愁善感了。脑海中突然跳出来一个背影,是儿子的。那是去年秋天,他和妻子送儿子去成都上大学。在学校门口,儿子转身向校园走去。一辆开往火车站的公交车来了,他喊妻子赶紧上车,妻子却一动不动。他循着妻子的目光看过去,人群中,他一眼就看到了儿子的背影,瘦削,高大。公交车开走了。他和妻子一直目送儿子的背影,消失在尽头的拐弯处。儿子没有回头。妻子叹了口气,心疼地说,儿子太瘦了,你看他的背影,跟个电线杆似的。
⑦儿子不会知道,妈妈和爸爸一直在他的背后,默默地注视着他渐渐远去的背影。
⑧从儿子蹒跚迈出人生的第一步开始,他和妻子就习惯了儿子的背影。儿子学步了,他小心翼翼地跟在儿子的身后,随时张开双臂;儿子会跑步了,他一路小跑跟在后面;儿子上学了,他目送儿子背着书包走进校园,才放心地离开;儿子高考了,他答应不送孩子,以免给他造成精神压力。可是儿子一走出家门,他和妻子就走到窗前,看着他的背影,直到完全看不见了。
⑨他知道,随着儿子一天天长大,留给他和妻子的,将是更多的背影。就像他自己,总是把背影留给了父母双亲。
⑩车开到小区,他打开车门,搀扶着母亲下车。他故意放慢脚步,走在母亲的后面。母亲七十多岁了,腰板还不错,但步履已经有点蹒跚。母亲真的老了。
⑪母亲突然回头。他揉揉眼睛,加快了脚步,和母亲并肩,缓缓向家走去。
⑫有时候,人生需要回一回头。回头,你就会看见,默默注视着你的那个人。那个人,一定是 人。
(1)文章运用了 的记叙顺序,叙事线索是 。
(2)把选文第⑫段最后一句话补充完整。
(3)请分析选文第⑤段在文中的作用。
(4)选文最后一段使用了哪些表达方式?有什么作用?
(5)文章标题“请关注你的背影”能否改为“背影”?为什么?
4月21日,教育部公布乡村学校从教30年教师荣誉徽标评选名单,经过专家初评、网络公开投票、终评等评审程序,最终评出采用奖1名,由山西运城市博艺制版印刷学校李永华获得,入围奖 19 名。
为贯彻落实《乡村教师支持计划(2015﹣2020年)》,进一步增强乡村教师职业荣誉感,在全社会营造关心支持乡村教师的浓厚氛围,去年9月,教育部面向社会启动乡村学校从教30年教师荣誉徽标(LOGO)设计征集活动,得到全国高等院校、职业学校、乡村学校师生以及专业设计公司从业人员等不同群体的积极参与。为确保征集活动的公平、公正,教育部还专门成立由高校知名专家、中小学美术特级教师和地方教育部门负责同志组成的专家评审委员会。
(1)请将上面这段文字内容概括为一句话(不超过20字)。
(2)下图是乡村学校从教30年教师荣誉徽标(L0G0)图,请分条说明其含义。
(3)围绕“乡村学校从教30年”这一荣誉,
①30年里,你就如那春雨,滋润着孩子;
②30年里,你就如那 , 。
③30年里,你就如那 , 。
话题作文
有人说,压力是一种负担;也有人说,没有压力就没有动力。在生活中,有来自父母的压力,老师的压力,同伴的压力……
请以“压力”为话题,写一篇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