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淮安淮阴区初二期中物理卷
一曲“小苹果”风靡大江南北.我们能分辩出是筷子兄弟的演唱,依据的是声音的( )
A.音调 | B.响度 | C.音色 | D.音速 |
如图所示,将正在发出声音的音叉放入水中,能观察到音叉周围溅起许多水花.这说明( )
A.发出声音的音叉在振动 |
B.超声波具有能量 |
C.声音从空气传入水中响度会变大 |
D.声音从空气传入水中速度会变小 |
以下说法中,你认为最符合实际的是( )
A.人体的正常温度为35℃ |
B.饺子煮熟即将出锅时温度为50℃ |
C.冰箱冷冻室的温度为10℃ |
D.淮安盛夏中午室外最高温度可达39℃ |
下列有关声现象的说法,正确的是( )
A.甲实验说明声音能传递信息 |
B.乙实验探究声音的响度与振幅的关系 |
C.丙实验探究音色与频率的关系 |
D.丁实验说明声音的传播不需要介质 |
如图所示的自然现象,由液化形成的是( )
A. 春天,冰雪融化 |
B. 夏天,草上的露珠 |
C. 秋天,枝头上挂满白霜 |
D. |
冬天,屋檐下的冰凌
生活中,人们可以利用电视遥控器来实现对电视节目的选择,遥控器使用时发射的是( )
A.红外线 | B.紫外线 | C.超声波 | D.次声波 |
如图所示,是某游泳爱好者在游泳上岸后站立时的情景示意图,由图可知( )
A.蒸发和沸腾是汽化的两种方式 |
B.气体遇冷液化了 |
C.图中游泳爱好者的姿势是为了减少水分的蒸发 |
D.水在蒸发的过程中要吸热,使水和它依附的人体温度上升 |
中央二台“真假实验室”探究,刚从冰箱冷冻室拿出冰棍贴紧舌头,舌头会被“冻”在冰棍上,这时舌头的水发生了某种物态变化,与其对应的图象是( )
A. | B. | C. | D. |
关于声音,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使用MP3时,调节音量旋钮是为了改变声音的音调 |
B.声音在介质中是以声波的形式传播 |
C.蝙蝠利用超声波确定目标的位置,说明声音能传递信息 |
D.用超声波能粉碎人体内的“小石头”,说明声波具有能量 |
太阳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是 m/s.太阳光通过三棱镜后被分解成七种颜色的光的现象叫做光的 .
“会说话的汤姆猫”是一款手机宠物类应用(如图所示).游戏时,当你对着它讲话,它就会模仿你的腔调学舌,非常好玩.“汤姆猫”和人说出的话虽然语义相同,但由于两种声音的 (填“音调”、“响度”或“音色”)不同,所以能够区别出来,你讲话的声音是靠你的声带 产生的.
当洗手后,将双手放在自动干手机的出风口下,自动干手机会自动送出舒适的暖风,使手上的水分快速 (填物态变化名称),因为这样加快手附近空气 ,并提高了 ,从而达到快速干手的目的.
如图所示,温度计是根据液体的 规律制成的,图甲中体温计的读数是 ℃,乙温度计的示数是 ,丙温度计的示数是 .
人站在竖起的穿衣镜前5米处,若人以0.8米/秒的速度向平面镜移动5秒后,人与镜中的像距离为 米,此时像的大小 .(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清晨,逐渐变强的闹铃声吵醒了正在熟睡的小明,他把闹铃关掉,这是在 (填“人耳处”、“传播过程中”或“声源处”)控制噪声的.这里所说的逐渐变强,指的是声音特性中的 改变了.
我国首次南极考察队,与1984年11月20日从上海启程,历时3个月,横跨太平洋,穿越南北半球,航程26000余海里,在南极洲南部的乔治岛建立了我国第一个南极科学考察基地﹣中国南极长城站,南极平均气温为﹣25℃,最低气温﹣88.3℃,在那里用的液体温度计是酒精温度计,这是由于酒精有 .
如图所示,常温下两个烧杯,分别盛有冰块和热水,上方均盖有一块玻璃分别为a、b,过一会儿可明显看到 玻璃外侧有小水珠(选填a/b).
(1)在如图所示装置中,用酒精灯将烧瓶内的水加热沸腾后,水蒸气从细玻璃管口喷出,在离管口稍远处,可以看到雾状的“白气”,这是因为喷出的水蒸气发生了 现象,雾状的“白气”实际是 ;
(2)如果这时在管口处放置一玻璃片,会发现正对管口的玻璃片表面的温度将 (填“升高”、“不变”或“降低”).
(3)分析、归纳上述实验现象,所得到的结论是 .
夏天,刚从冰箱里拿出来的冰棍上面挂有一层白花花的“粉”;剥去包装纸,冰棍周围冒“白烟”,请解释其中的“粉”、“白烟”各是怎样形成的?
如图所示,往暖瓶里灌开水的过程中,听声音就能判断瓶中水位的高低.请你简要说明其中的道理.
如图所示,在教室里,小明敲响乙音叉时,与甲音叉的叉股接触的乒乓球会弹起来,这一现象既可以说明发声的物体在 ,也能说明声音可以在 中传播;还能说明声音在空气中是以声波的形式传播的,声波具有 ,若在月球表面上进行此实验,则 (选填“还能”或“不能”)观察到上述现象,这是因为 .
如图所示,将一块玻璃板竖直架在一把直尺的上面,再取两支等长的蜡烛A和B,分别竖放在玻璃板前后的直尺上,点燃玻璃板前的蜡烛A,移动玻璃板后的蜡烛B,当蜡烛B移到与蜡烛A在玻璃板里的像重合时蜡烛B好像也被点燃了.
(1)选取两段完全相同的蜡烛是为了比较像与物的 关系;
(2)实验中用直尺的作用是可以测量玻璃板到蜡烛A的距离和玻璃板到 的距离,并比较两个距离的大小;
(3)在寻找蜡烛A的像的位置时,眼睛应该在蜡烛 (选填“A”或“B”)这一侧观察,如果蜡烛B始终不能与蜡烛A的像重合,则可能原因是 ;
(4)移去B处的蜡烛,并在其所在位置放一张白纸,则白纸上 (选填“能”或“不能”)出现蜡烛A的烛焰的像,说明 .
在做“探究物质熔化规律”的实验时,小明采用了如图甲所示的实验装置进行实验,并将实验数据描绘成如图乙所示的图象.
(1)该物质的熔点为 ℃,在温度为2℃时,物质处于 态.
(2)在BC段,表明该物质要 热量.
(3)该物质是 (选填“晶体”或“非晶体”).
图甲是探究“水的沸腾”的实验:
(1)图乙(a)、(b)是实验时观察到水沸腾前和沸腾时,水中气泡上升的不同情况,图 (选填“a”或“b”)是水在沸腾时的情况.
(2)从实验数据可以看出,水的沸点是 ℃,为了说明水沸腾过程中是否需要吸热,应 ,观察水是否继续沸腾.
时间/min |
0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温度/℃ |
91 |
93 |
95 |
97 |
99 |
99 |
99 |
99 |
99… |
(3)根据表格中的实验数据,在图丙中画出水的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象.
(4)某实验小组根据实验现象,描绘了从开始加热到水沸腾时其响度与温度的关系图象,下面的四幅图中正确的是
小明想比较几种材料(衣服、锡箔纸、泡沫塑料)的隔音性能,除了待检测的材料外,可利用的器材还有:音叉、机械闹钟、鞋盒.
(1)在本实验中适合作声源的是 ;
(2)小明将声源放入鞋盒内,在其四周塞满待测材料.他设想了两种实验方案:
方案A:让人站在距鞋盒一定距离处,比较所听见声音的响度.
方案B:让人一边听声音,一边向后退,直至听不见声音为止,比较此处距鞋盒的距离.
你认为最佳的方案是 ,其好处是: .
(3)通过实验得到的现象如表格所示:
材料 |
衣服 |
锡箔纸 |
泡沫 |
材料 |
衣服 |
锡箔纸 |
泡沫 |
距离/m |
1.2 |
0.8 |
0.5 |
响度 |
较响 |
较响 |
弱 |
则待测材料隔声性能由好到差的顺序为 .
在图中,小丽与小刚用细棉线连接了两个纸杯,制成了一个“土电话”.
(1)他们用“土电话”能实现l0m间的通话,这表明 .
(2)相距同样远,讲话者以同样的响度讲话,如果改用细金属丝连接土电话,则听到的声音就大些.这一实验现象表明: .
(3)如果在用土电话时,线没有拉直而处于松驰状态,则听的一方通过棉线 (选填“能”或“不能”)听到对方的讲话声.
如图所示,找一个空的易拉罐,用钉子在易拉罐底部的中央敲一个小孔,将易拉罐的顶部剪去后,蒙上一层塑料薄膜,这样就制成了一个针孔照相机,其实就是小孔成像的实验装置.将点燃的蜡烛置于小孔前的适当位置,观察并研究小孔成像的特点:
(1)蜡烛在塑料薄膜上所成的像是 (填“实像”或“虚像”);其成像的原理是 ;
(2)如果易拉罐底部小孔是三角形,则他在半透明纸上看到的像是
A.三角形光斑 | B.圆形光斑 | C.蜡烛的正立像 | D.蜡烛的倒立像 |
(3)将蜡烛在孔前绕顺时针旋转,则它在塑料薄膜上所成的像是 (选填“顺”或“逆”)时针旋转的;
(4)为了增大蜡烛所成的像,可采取的办法是(写出一种办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