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徐州市第二学期期中检测化学试题
(4分)现有六种物质:①BaCl2 ②NH 4NO3 ③NaOH ④CuSO4 ⑤碘⑥KMnO4,其中:(1)易溶于水,且使溶液温度明显降低的是 (填序号,下同),水溶液显紫红色的是 ;易溶于酒精的是 。(2)写出其中任意一个两者之间发生复分解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人体胃液中含有适量的盐酸,可以帮助消化,正常胃液的pH通常在0.9~1.5之间,胃酸过多或过少,都会引起胃部不适。
(1)治疗胃酸过多病症的药物中常含有的物质是 (写一种即可);
(2)治疗胃酸过多的药物通常需嚼碎后服用,其原因是 ;
(3)有一些人因胃酸过少影响消化,他应该多吃的食物有 (写一种即可)?
实验小组的同学欲对一粗盐样品进行初步提纯。所用实验仪器或用品如下:
(1)A的名称是 ;
(2)提纯的步骤是:溶解、过滤 、 、计算产率;
(3)“过滤”操作的要点可概括为“一贴、二低、三靠”,其中“二低”的含义是
;
(4)实验小组通过正确的计算发现,所得实验结果对与该粗盐的实际含量对比,实验测得的结果比实际偏低,请分析可能的原因:
。
目前部分农村的饮用水主要还是地下水。饮用遭到污染或硬度大的地下水不利于人体健康。政府积极建设自来水厂,让农民喝上清洁的水。
(1)检验某地下水是硬水还是软水,可用的物质是 。
(2)测定地下水的酸碱度可用 。(填标号)
A.紫色石蕊溶液 B.无色酚酞溶液 C.pH试纸
(3)自来水生产过程中,可用 的方法除去水中不溶性杂质,同时还必须进行消毒。X是一种新型的自来水消毒剂,工业上制取X 的化学方程式为:
Cl2 + 2 NaClO2 ="=" 2 NaCl + 2 X,则X的化学式为 。
甲、乙两种固体的溶解度曲线如右图所示。
(1) ℃时,甲和乙的溶解度相等;
(2)40℃时,若将40g乙(不含结晶水)放入160g水中充分溶解,所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 ,该溶液是
溶液(填“饱和”或“不饱和”);
(3)40℃时,将甲、乙两物质的饱和溶液各100g降温至20℃,析出晶体(均不含结晶水)的质量关系是:
m(甲) m(乙) (填“﹥”、“﹦”或“﹤”)。
在研究酸和碱的化学性质时,某小组同学想证明:稀H2SO4与NaOH溶液混合后,虽然仍为无色溶液,但确实发生了化学反应。请与他们一起完成实验方案的设计、实施和评价。
①方案一:测定稀H2SO4与NaOH溶液混合前后的pH(20℃)。
测定某NaOH溶液的pH,pH ______7(选填“大于”、“等于”或“小于”)。
将一定量的稀H2SO4加入该NaOH溶液中,混合均匀后测定其pH,pH 小于7。
结论:稀H2SO4与NaOH溶液发生了化学反应,并且_______过量。
②方案二:观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根据图示实验步骤,概括方案要点)
结论:稀H2SO4与NaOH溶液发生了化学反应。
③为了进一步获取稀H2SO4与NaOH溶液确实发生了化学反应的证据,依据中和反应是___________(选填“放热”、“吸热”或“无热量变化”)的反应,采用同温下的稀H2SO4与NaOH溶液进行实验,整个实验中至少需要测定溶液温度_______次。
下面是某同学关于化学的一些看法,你认为不正确的是
A.化学为人类研制了新材料 B.化学的发展导致了生态环境的恶化
C.化学为人类提供了新能源 C.化学为粮食的增产发挥着重要作用
对下列事实解释不正确的是
选项 |
事 实 |
解 释 |
A |
金属镁燃烧不能用CO2来扑灭 |
镁与CO2要反应 |
B |
一滴水中大约有1.67×1021个水分子 |
水分子很小 |
C |
敞口容器中的酒精逐渐减少 |
分子是不断运动的 |
D |
遭到核辐射后要多吃含“碘”食物 |
碘元素能屏蔽核辐射 |
配制100g10%的氯化钠溶液时,不需用到的仪器是
A.10mL量筒 | B.烧杯 | C.玻璃棒 | D.天平 |
下列有关物质的化学式、名称、俗名不完全对应的是
A.NaOH氢氧化钠烧碱 | B.CaO氧化钙生石灰 |
C.Na2CO3碳酸钠纯碱 | D.HCl气体氯化氢盐酸 |
某种玉石的主要成份是NaAlSi2O6。关于NaAlSi2O6,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其中硅元素的化合价为+4价 | B.该物质属于碱类 |
C.该物质中含有三种金属元素 | D.该物质中钠元素与氧元素质量比为1:6 |
白蚁分泌的蚁酸是一种酸。下列建筑材料最不容易被蚁酸腐蚀的是
A.钢筋 B.铜制品 C.大理石 D.铝合金
某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如下(一种小球代表一种元素的原子),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该反应中共有三种元素 | B.该反应的本质是原子的重新组合 |
C.图中反应物都是化合物 | D.该反应前后分子的种类发生改变 |
下列变化过程中只发生物理变化的是
A.铜制品在潮湿的空气中变成铜绿 | B.用燃烧法区别羊毛和合成纤维 |
C.自行车轮胎充气过多爆炸 | D.以大米、高粱、小麦等粮食为原料酿酒 |
下列有关生产、环保、能源、资源问题的叙述错误的是
A.pH<5.6的雨水称为酸雨 |
B.“温室效应”主要是由CO2等气体引起的 |
C.使用乙醇汽油能减少污染,节约石油资源 |
D.长期使用硫酸铵会使土壤呈酸性,应将硫酸铵与熟石灰混合使用 |
2010年10月31日上海世博会圆满闭幕,本届世博会的主题是“城市,让生活更美好”。下列有关世博会的叙述错误的是
A.用新能源汽车承担园区内的交通任务 |
B.中国馆“东方之冠”使用的钢筋混凝土属于有机合成材料 |
C.很多展馆采用光电转化装置,体现当今“低碳”经济的理念 |
D.停车场安装催化光解设施,可将汽车尾气中CO和NOx转化为无毒气体 |
将深色的衣服和浅色的衣服浸泡在一起,会使浅色衣服染上深颜色,这其中的主要原因
是由于深色燃料中的
A.分子是在不断运动 | B.原子本身发生了改变 |
C.分子间的空隙变大 | D.原子在化学变化中可分 |
实验是学习化学的基础,今年4月还要继续进行化学实验操作技能考查,同学们要掌握规范的操作,下列操作正确的是
下列有关金属的说法错误的是
A.金属具有金属光泽,常温下金属都是固体 |
B.生铁和钢是含碳量不同的铁合金,其中生铁的含碳量大于钢的含碳量 |
C.炒完菜后,应及时除掉锅底的水,这样可以防止铁锅生锈 |
D.金属的回收利用是保护金属资源的有效途径之一 |
利用家庭生活用品也可以对化学进行学习和实验探究活动。下列实验仅利用家庭生活用品不可能完成的是
A.蛋白质在加热条件下失去生理活性 | B.检验豆油中是否掺有少量菜籽油 |
C.检验加碘食盐中是否含有碘单质 | D.用小蜡烛制取少量炭黑 |
推理是一种重要的研究和学习方法。下列推理正确的是
A.碱中都含有氢氧根,所以碱中一定含有氢元素 |
B.分子是构成物质的微粒,因此物质都是由分子构成的 |
C.中和反应有盐和水生成,因此有盐和水生成的反应一定是中和反应 |
D.铁丝能在氧气中燃烧,空气中有氧气,所以铁丝也能在空气中燃烧 |
今年央视3·15特别行动节目抛出一枚食品安全重弹,曝光了在食品生产中使用“瘦肉精”的猪肉,这次检测到的瘦肉精主要是盐酸克伦特罗,化学式为C12H18Cl2N2O。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盐酸克伦特罗是由35个原子构成 |
B.盐酸克伦特罗的相对分子质量为277 g |
C.盐酸克伦特罗中碳、氢、氧元素质量比为12:18:1 |
D.盐酸克伦特罗属于有机物 |
化学源于生活,生活中蕴含着许多化学知识。请你用所学的化学知识结合生活经验回答下列问题:
(1)爸爸给家里换了一台太阳能淋浴器,淋浴器可以将太阳能转化为 能。
(2)为了使家里的花生长茂盛,妈妈给花施加了一些硝酸钾,硝酸钾属于 肥料。
(3)小亮同学在学习炒菜时,不小心油锅着火了,他迅速用锅盖盖灭,该灭火的原理是
。饭后洗碗盘时,他滴了几滴洗涤剂以除去油渍,这是利用了洗涤剂的 功能。
(4)减少使用不必要的塑料制品,重复使用某些塑料制品和使用一些新型的、可降解的塑料等可以解决 问题。
在生活和化学实验中,人们经常用到各种除湿剂(干燥剂)。
(1)硅胶。无色或白色颗粒,吸水量为30%~35%,可反复使用。其主要成分可看作是SiO2,其中Si元素的化合价为 。
(2)生石灰。白色块状固体,吸水后生成熟石灰,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3)浓硫酸。无色粘稠液体,有吸水性,在化学实验中常用它作干燥剂,但日常生活中却很少用它作除湿剂。其原因是 (写出一条即可)。
(4)还原铁粉。灰色或黑色粉末,又称“双吸剂”,能够吸收空气中的水分和氧气,常用于食品保鲜。检验使用一段时间后的“双吸剂”是否仍有效的化学方法为 。
A~J分别为九年级化学学过的不同纯净物,它们存在右下图所示的转化关系。已知A为铁锈的主要成分,E在常温下为无色液体,H的溶液呈蓝色,常温下B、D、F、J均为无色气体,其中J能使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变蓝。(反应②、④的个别生成物已略去)
(1)写出化学式:
E__▲ __,J___▲ __。
(2)写出反应①的化学方程式:
_____▲____。
(3)写出反应⑤的化学方程式:
▲ 。
(9分)下面是几种实验室制取气体的发生装置和收集装置。
(1)图中c仪器的名称: 。
(2)实验室用过氧化氢溶液制取氧气时应选用 (填装置编号,下同)做气体发生装置。(3)甲烷是密度小于空气、难溶于水的气体。实验室用加热无水醋酸钠和碱石灰的固体混
合物制取甲烷。制取甲烷的发生装置应选 ,收集装置应选 ;请写
出甲烷完全燃烧的化学方程式 。
(4)如果在F中装入浓硫酸用来干燥氧气,则氧气应从 (填“a”或“b”)进入F中。
(5)F装置内装满水时,还可以用于测定不溶于水且不与水反应的气体体积,此时还需要
(填仪器名称),该气体应从 (填“a”或“b”)进入F中。
在师生联谊晚会上,化学老师表演了“吹气生火”的魔术。用棉花将一种淡黄色的固体包裹其中,将一根长玻璃管插入棉花团中吹气,稍后棉花团剧烈燃烧起来。同学们为了揭开这个魔术的秘密,进行了如下探究。
【查阅资料】①淡黄色固体成分是过氧化钠(Na2O2)。
②吹出的气体主要成分有氮气、二氧化碳和水蒸气等。
③过氧化钠与氮气不反应。
④碳酸钠溶液可以与氯化钙溶液发生复分解反应。
【分析讨论】根据棉花团剧烈燃烧的现象分析,反应中除了生成氧气外,还说明过氧化钠发生的反应是 ▲ (填“吸热”或“放热”)反应。
【提出猜想】同学们发现残留固体呈白色,对该固体成分进行猜想:
猜想Ⅰ:固体成分是Na2CO3, CO2参加反应。
猜想Ⅱ:固体成分是NaOH, H2O参加反应。
猜想Ⅲ:固体成分是 ▲ ,CO2和H2O均参加反应。
【实验探究】同学们在老师带领下用足量且潮湿的CO2气体通入过氧化钠粉末中,充分反应后,取白色固体于试管中配成溶液,设计实验对猜想进行验证。
验证Ⅰ:向溶液中滴加稀盐酸,发现有气泡产生。有同学认为固体成分仅含有Na2CO3。
验证Ⅱ:蘸取少量溶液滴到pH试纸上,与标准比色卡比较,pH大于7,有同学认为固体是NaOH。请问此结论是否正确? ▲ ,
原因是: ▲ 。
验证Ⅲ:先向溶液中加入足量的 ▲ 溶液,看到白色沉淀产生,然后取上层清液,加入 ▲ 溶液,看到溶液呈红色,验证了猜想Ⅲ是正确的。
【实验反思】由验证Ⅲ的结果可知,验证Ⅰ的结论错误,因为它不能排除 ▲ 的存在。
【拓展延伸】根据探究所获得的知识,有同学认为可以用过氧化钠做“滴水生火”的魔术,从燃烧的要素考虑,你认为要使魔术成功必须控制 ▲ 的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