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石家庄高三上学期复习教学质量检测(一)生物试卷
将哺乳动物红细胞置于一定浓度的某溶液中,显微镜下观察发现细胞逐渐涨大但未破裂。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该过程中细胞的吸水能力逐渐降低 |
B.该溶液浓度比细胞内液浓度低 |
C.水分进出该细胞的方式属于被动运输 |
D.将涨大细胞置于清水中可使细胞复原 |
下图表示某人体干细胞的三个发育途径。据图判断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甲细胞能分化成丁细胞体现了细胞的全能性 |
B.不考虑变异的情况下,乙和丁细胞中的基因都相同 |
C.丙细胞正处于凋亡过程,其细胞中酶的活性均降低 |
D.丁细胞中具有双层膜结构的细胞器有①⑥⑦ |
下图为人类某种遗传病的系谱图,已知该性状受一对等位基因控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该遗传病属于隐性遗传病,其致病基因一定位于X染色体上 |
B.若Ⅲ-2为患者,则Ⅲ-2与Ⅲ-4婚配,所生男孩患病的概率为1/4 |
C.图中表现型正常的女性都是杂合子,患病女性为纯合子 |
D.若该致病基因位于21号染色体上,且Ⅲ-4为21三体综合征患者,则染色体异常一定源于Ⅱ-3减数分裂时同源染色体不分离 |
下图中甲~丁为小鼠睾丸细胞分裂不同时期的染色体数、染色单体数和DNA分子数的比例图,关于此图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甲时期的细胞可能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 |
B.乙时期的细胞中DNA分子数与精原细胞相等 |
C.丙时期的细胞可能是次级精母细胞 |
D.丙、丁时期发生同源染色体的分离 |
下列关于植物生长素及其类似物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生长素是由色氨酸经一系列的反应转变成的一种蛋白质 |
B.单侧光照射燕麦胚芽鞘尖端可使其生长素分布不均匀 |
C.在番茄的花期喷洒一定浓度的2,4-D或NAA可防止落花落果 |
D.棉花表现顶端优势的主要原因是侧芽附近生长素浓度过高,生长受抑制 |
下列示意图表示某实验动物感染HIV后的情况,有关甲、乙两图分析错误的是( )
A.图甲所示过程中存在U-A、A-T等配对方式
B.甲图所示逆转录过程的原料均来自动物细胞
C.图乙中ab段抗体进入细胞消灭HIV病毒
D.图乙中bc段HIV数量变化和T细胞数量减少有关
生物体中某些有机物及元素组成如下图。其中x、y代表化学元素,a、b、c、d代表不同的有机小分子,A、B、C、D、E代表不同的生物大分子,请据图分析回答:
(1)若A为动物特有的储能物质,则A表示的物质是____ ;若A为植物细胞壁的组成成分之一,则A表示的物质是____ 。
(2)x为 .;多个b可通过脱水缩合形成B,连接两个b的化学键的结构简式是____ 。
(3)大肠杆菌的遗传物质是____(用图中字母回答),它的细胞器由B和_______组成(用图中字母回答),其体内单体c有 种。
(4)在真核生物体内,A、B、D、E中可能具有催化作用的是________。
(5)若d为胆固醇,其跨膜方式为____ ;其作用是______ __,在人体内还参与血液中脂质的运输。
为探究NaCl对某植物幼苗光合作用的影响,科学家在不同浓度NaCI溶液的条件下,对其净光合速率、光合色素含量进行测定,结果如下图。检测期间,温度、光照强度、C02等条件适宜,实验过程中细胞的呼吸强度、气孔开闭程度没有显著变化。请据图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叶绿体中的光合色素存在于___ _,提取光合色素常用的试剂是____。
(2)若实验过程中呼吸速率恒定为2umol C02/(m2.s),据图分析,植物的实际光合速率最高可达到____ umol C02/(m2.s);此时叶绿体中产生的[H]用于 ;线粒体中产生[H]的场所是____ .。
(3)当NaCI浓度在200—250 mmol/L时净光合速率显著下降,据图中数据分析,主要原因是_ ___ 。
自然界的大麻为雌雄异株植物,其性别决定方式为XY型。大麻的高秆和矮秆(由基因A、a控制),抗病和不抗病(由基因B、b控制)各为一对相对性状。将多株相同基因型的雌株与多株雄株(基因型相同)间行种植,杂交所得后代的表现型及其比例如图表所示,请分析回答:
(1)这两对性状的遗传遵循基因的____定律,其中控制大麻抗病和不抗病的基因位于____ 染色体上。
(2)父本的基因型是____,母本通过减数分裂产生卵细胞的基因型为____。
(3)杂交所得的雌性后代中,纯合的矮秆抗病植株所占的比例为____。
1902年德国生理学家伯恩斯坦在前人实验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生物电发生的 “膜学说”。下图是实验过程中用灵敏电流计测量神经纤维膜电位情况的结果,请回答相关问题。
(1)图中表示静息电位的是____(填“甲”或“乙”),该电位的形成主要是由于___ _外流形成的。
(2)图乙中刺激神经纤维会引起指针发生 次偏转,产生的兴奋会以___ _ 的形式快速传导。
(3)该神经纤维末端膨大,与下一级神经元共同形成____ (结构名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