启教通信息平台
  首页 / 试题 / 高中语文 / 试卷选题

湖北省武汉市部分学校新高三起点调研考试语文试卷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孟子的政治思想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王道”,一是“民本”。孟子崇尚“王道”政治,以“王道”为最高政治理想,而贬黜“霸道”。他分别以尧舜禹、“春秋五霸”为“王道”和“霸道”的代表。孟子所说的“王”,就是“以德行仁”,让人“中心悦而诚服”;他所说的“霸”是“以力服人”,结果是“非心服”。孟子要求行“仁政”,讲“民本”,其落脚点都在“王道”上。他向往尧舜禹先王之治,实质上是希望道德主体与政治主体合一,即以尧舜禹等圣王实践过的理想政治的“类型”,作为自己的精神支柱,通过对圣王历史与业绩的诠释,批判他所处的纷乱的战国时代,目的是引导历史的走向。
孟子的政治思想体系以“民本”为基础,这与两千多年来中国以“君本”为基础的政治传统是形同水火的。如朱元璋读《孟子》至“草芥”“寇雠”之语而大怒,于洪武三年(1370)废黜孟子祠,并于洪武-十七年命大学士刘三吾删节《孟子》,就是明显的水火不相容的例子。两千多年来,《孟子》成了为苦难民众伸张正义的书,它召唤着历代读书人的良心,如“诗圣”杜甫的“致君尧舜上”,为民呐喊,忧国忧时。
要讲“仁政”,就要以民为本,这就是传统的“民为邦本,本固邦宁”的理念。从这一理念出发,孟子阐述了自己的“仁政”学说。这一学说,简单说来,包含礼贤下士和保民爱民这两方面的内容。孟子说:“君行仁政,斯民亲其上,死其长矣。”就是说,君主若能行仁政,那他的臣民就会拥护君王,会为长官丢拼命。孟子一直以为,国君和社稷都是可以变换的,就是改朝换代,而民众是不变的,民·洲向背与政权的稳定与否直接相关,这是孟子民本思想的核心内容。可是,孟子以民为本的“王道”理想与现实之间毕竟存在着很大的落差,孟子其人其书对专制政治的冲击力之大,后世的不少帝王望孟生畏,《孟子》成“经”之难可见一斑。
孟子主张“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这一思想,是对春秋以来“以民为本”主义思潮的继承和发展,在中国思想界是破天荒的,对中国政治思想和文化思想的影响都是不可估量的。
如果说孟子言心言性是侧重于哲学思想的话,那么他谈君谈民就是偏重于政治思想了,二者密切相关。因为孟子的理想是道德主体与政治主体的合一,也就是“王道”。
孟子“仁政”说的哲学基础是“性善论”。“性善论”,简言之就是:“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孟子以为,仁爱基于善性,这个善性是人与生俱来的天性。孟子“道性善,言必称尧舜”,其目的是要为他的“仁政”说找依据。他说“道性善”,即善性人皆有之,应当不断加以扩充,达之于天下,那么“仁政”说就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而是深植于人的本性之中。这样一来,“仁政”学说就有了一种天然的合理性、普遍的可行性。他“称尧舜”,是称道尧舜的德治天下,不失为仁义之道。德治天下是人们的理想政治,孟子的机智之处就在于把自己的“仁政”说,托制于人们理想中的圣王,这样说服力、可信度都会增强。然而,孟子虽然为“仁政”说找到了“性善论”这个内在依据,不过在当时崇尚“霸道”的形势下,这种“性善论”“仁政”说是很难有市场的。难怪到西汉,司马迁在《史记·孟子荀卿列传》中就说孟子的“仁政”说“迂远而阔于事情”了。
(摘编自郑杰文等主编《经学十二讲》)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孟子将“王道”作为最高政治理想,他把尧舜禹等圣王实践过的理想政治的“类型”作为自己的精神支柱。
B.孟子反对“霸道”,他借助诠释圣王的历史与业绩来批判他所处的纷乱的战国时代,其目的是为了引导历史的走向。
C.“民本”是孟子政治思想体系的基础.而“君本”是两千多年来中国政治传统的基础,二者之间尖锐对立,势同水火。
D.孟子认为“霸”就是“以力服人”,其结果是“非心服”,如朱元璋废黜孟子祠、下令删节《孟子》的行为就是典型的“霸道”。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孟子》一书虽然能为苦难民众伸张正义,但因为对专制政治有很大的冲击力,后世不少帝王对孟子其人其书是厌恶和排斥的。
B.孟子提出的“民贵君轻”主张,是对春秋以来“以民为本”思想的继承和发展,对中国的政治和文化都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影响。
C.孟子的仁政学说包含“礼贤下士”和“保民爱民”两个方面的内容,它与“民为邦本,本固邦宁”的传统理念是一脉相承的。”
D.孟子认为,民心的向背直接关系到政权是否稳定,君主如果能够行仁政,就会得到臣民的拥护,从而赢得民心。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孟子的“仁政”说以“性善论”为哲学基础,有严密的思想体系,但在当时普遍崇尚“霸道”的形势下,提出这样的学说是毫无意义的。
B.孟子把自己的“仁政”说托制于人们理想中的尧舜禹等圣王,既迎合了人们渴望理想政治的心理,也增强了自身学说的说服力和可信度。
C.孟子追求道德主体与政治主体合一的“王道”理想,因此,他的言心言性与谈君谈民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D.孟子认为,仁爱基于善性,丽善性是人与生俱来的天性,如能将其不断扩充和推广,那么,“仁政”学说就能檀根于人的本性之中。
来源:2016届湖北省武汉市部分学校新高三起点调研考试语文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熊安生,字植之,长乐阜城人也。少好学,励精不倦。初从陈达受《三传》,又从房虬受《周礼》,并通大义。后事徐遵明,服膺历年。遂博通《五经》,然专以《三礼》教授,弟子自远方至者千余人。乃讨论图纬,捃摭异闻,先儒所朱悟者,皆发明之。齐河清中,阳休之特奏为国子博士。
时朝廷既行《周礼》,公卿以下多习其业,有宿疑踬滞者数十条,皆莫能详辨。天和三年齐蒲通好兵部尹公正使焉与齐人语及《周礼》齐人不能对乃令安生至宾馆与公正言公正有口辩安生语所耒至者便撮机要而骤问之安生曰:“《礼》义弘深,自有条贯,必欲升堂睹奥,宁可汩其先后?但能留意,当为次第陈之。”公正于是具问所疑,安生皆为一一演说,成究其根本。公正深所嗟服,还,具言之于高祖,高祖大钦重之。
及高祖入邺,安生遽令扫门。家人怪而问之,安生曰:“周帝重道尊儒,必将见我矣。”俄而帝幸其第,诏不听拜,亲执其手,引与同坐。谓之曰:“朕未能去兵,以此为愧。”安生曰:“黄帝尚有阪采之战,况陛下恭行天罚乎!”高祖又日:“齐氏赋役繁兴,竭民财力,朕救焚拯溺,思革其弊,欲以府库及三台杂物散之百姓,公以为何如?”安生曰:“昔武王克商,散鹿台之财,发钜桥之粟,陛下此诏,异代同荧。”高祖又曰:“朕何如武王?”安生曰:“武王伐纣,悬首白旗;陛下平齐,兵不血刃,愚谓圣略为优。”高祖大悦,赐帛三百匹、米三百石、宅一区,并赐象笏及九环金带,自余什物祢是。又诏所司给安车驷马,令随驾入朝,并敷所在供给。至京,敕令于大乘佛寺参议五礼。寻致仕,卒于家。
(节选自《周书·熊安生传》)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天和三年/齐请通好兵部/尹公正使焉/与齐人语及《周礼》/齐人不能对/乃令安生至宾馆/与公正言/公正有口辩/安生语所未至者/便撮机要丽骤问之/
B.天和三年/齐请通好/兵部尹公正使焉/与齐人语及《周礼》/齐人不能对/乃令安生至宾馆/与公正言/公正有口辩/安生语所未至者/便撮机要而骤问之/
C.天和三年/齐请通好兵部尹公正/使焉与齐人语及《周礼》/齐人不能对/乃令安生至宾馆与公正言/公正有口辩/安生语所末至者/便撮机要而骤问之/
D.天和三年/齐请通好/兵部尹公正使焉/与齐人语及《周礼》/齐人不能对/乃令安生至宾馆/与公正言/公正有口辩安生/语所未至者/便撮机要两骤问之/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五经》指的是《诗》《书》《论语》《孟子》《春秋》五部儒家经典著作。
B.年号是中国古代帝王用来纪年的名号,是皇帝当政的时代标志,如河清、天和等。
C.象笏是用象牙做的笏。笏是古代大臣上朝时用的手板,有事可以记在上面备忘。
D.致仕,古代将官员退休称作“致仕”,一般致仕的年龄为七十岁,有疾患则提前。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尹公正对熊安生渊博的学识深为叹服,他从北齐回到北周后,向高祖详细报告了熊安生的情况,高祖对熊安生大为钦佩推重。
B.北周高祖尊儒重道,对没有早一点离开战场来看望熊安生感到很愧疚,熊安生认为即便是黄帝也会忙于战事,更何况高祖是在替天行道。
C.熊安生年少时勤奋好学,孜孜不倦,起初跟随陈达学习“春秋三传”,又跟着房虬学习《周礼》;后来师从徐遵明,潜心学习了好些年。
D.北周朝廷推行《周礼》的学说,公卿以下官员多研习《周礼》,但积累下来了几十个没有弄懂的疑难问题,一时没有人能解释清楚。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公正于是具阍所疑,安生皆为一一演说,咸究其根本。 '
(2)俄而帝幸其第,诏不昕拜,亲执其手,引与同坐。

来源:2016届湖北省武汉市部分学校新高三起点调研考试语文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文后小题。
秦州杂诗(十二)
杜甫
山头南郭寺,水号北流泉。
老树空庭得,清渠一邑传。
秋花危石底,晚景卧钟边。
俯仰悲身世,溪风为飒然。
前人认为这首诗颔联中的“得”“传”:字用得“新奇”,请作简要赏析。
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作者此时为什么会产生“俯仰悲身世”的感触。、

来源:2016届湖北省武汉市部分学校新高三起点调研考试语文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
(l)荀子在《劝学》中强调积累非常重要,人如果能积善成德,就能达到“              
                        ”的境界。
(2)李白《蜀道难》中“                  ,              ”两句引用“五丁开山”的神话,为人类开发山川的活动蒙上了神秘的色彩。
(3)柳宗元在《小石潭记》中,用“              ,               ,”来表现溪流弯弯曲曲,时隐时现,使人有身临其境之感。

来源:2016届湖北省武汉市部分学校新高三起点调研考试语文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长发短缨
田洪波
21岁的孙凤英加入抗联队伍那会儿,一条麻花似的大辫子长至腰间,油汪汪,黑亮亮的。
她原是宣传小分队的成员,随着战事吃紧就混编到四支队来了。对此孙凤英相当得意:俺也是抗联正规军了!
的确,正规军的孙凤英有枪了。
枪是短枪,而且孙凤英还扎上了绑腿,走起路来飒爽英姿。
每天行军途中,孙凤英总不忘唱上几句《小鬼子把门》什么的。
她嗓音清细,战士们听着脸上都一扫阴霾和疲惫。
可惜好景不长,有一天她的歌声被从营地上下来的一位营长听到了。
营长围着孙凤英转了两三圈,把孙凤英转毛了,小脸通红不知营长要干什么。
你以为这是在舞台上吗?去,把你的辫子给我剪了!营长突然发起怒来。
有几个女兵吓得吐了下舌头,拉起孙凤英就走。孙凤英张了张嘴想告诉营长,我这辫子可是留了20来年!可末了,她看了看冲她直摇头的同伴,只是咬紧了嘴唇,什么也没说。
孙凤英不情愿地被剪成短发了。剪成短发的孙凤英不可抑制地一个人坐在光秃秃的树桩上好顿哭。许久,才把头猛地一甩,继续冲女伴们扬起那张青春的脸说笑。
孙凤英还是那个爱唱歌的孙凤英,只是歌词换了:红旗飘飘在半天空/ 好似草堆落火星/ 妇女姐妹入抗联/ 长发剪成短缨缨……
孙凤英好像天生不知道什么愁事,哪怕子弹从她耳边穿过!
战事紧,可每次打完仗孙凤英都不忘化化妆。用烧过的火柴杆儿、细树枝儿,或者把大红纸蘸点水洇一洇,往脸上、眉上、唇上轻轻一抹、一描、一勾,一个妩媚无比的孙凤英就出现了……对一些女伴的狐疑,孙凤英干脆搬出营长的话给挡回去——咱们是正规军。正规军就要有正规军的样子!把个女伴噎得眼直翻白。孙凤英却仰天大笑,开心无比。
起始,战士们累了还能听孙凤英亮亮嗓子。可仗越打越激烈,孙凤英就长时间没有尽情亮嗓子的机会了。不过,除了唱歌,孙凤英还懂一点医护常识,也会把饭烧得很香,于是后来,孙凤英的角色就杂了,甚至缝缝补补,浆浆洗洗的活儿也常被她揽下来。
就是在那会,孙凤英与副支队长刘老顺走到了一起。孙凤英有个被战士称为“百宝囊”的背兜,什么药包、天剪、补衣的碎布、针线等等,用场大着哩。可偏偏就让刘老顺给看在眼里了,就隔三差五找孙凤英,一来二去,两人就有了那层意思。
是营长作主,给他们两人在营地上举行了婚礼。
婚后月余,郭塌子战役便打响了。
郭塌子战役,是抗联三团伤亡最惨重的一次。尽管有战士在撤退过程中一直注意倒着走,在走过的脚印上撒上辣椒面,破坏敌人狼犬的嗅觉,奈何敌人还是步步紧逼,穷追不舍。
于是在一个黄昏,六营的战士们撤到了山峰陡峭的七星峰。
再往前走已经没有路了,而两岸悬崖相距约两米左右。营长指挥众人一个个跳过去,但轮到孙凤英这儿卡壳了——她身上背着铁锅和铁桶,还有那个永远不离身的“百宝囊”。
把东西都扔了!营长当机立断。
我不!孙凤英第一次顶撞起营长。
营长瞪圆了眼睛。
孙凤英也不瞅他,把“百宝囊”摘下来递给了刘老顺,你先过去,你过去再接应我。刘老顺伸手要摘她的锅,但孙凤英挡住了,锅在我在!说时还冲刘老顺一笑。可是你……?刘老顺有点急了。
少废话!孙凤英狠狠瞪刘老顺一眼。
无奈,刘老顺只好咬牙跳了过去,然后揪心扯肺地等着孙凤英跳。孙凤英几次试跳都没成功。刘老顺见状,干脆和战士们砍断了旁边的桦树搭向对岸,让孙凤英小心爬过来。孙凤英爬到一半,系铁锅和铁桶的麻绳突然断了,铁锅和铁桶落入悬崖的巨大声响惊起一群山鹰。
被惊扰的还有敌人。眼见哭了鼻子的孙凤英爬到对岸,一声枪响,孙凤英掉下了深渊,只留下刘老顺撕心裂肺的哭喊——我的凤英!我的孩子!
(1)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   )

A.“去,把你的辫子给我剪了”、“突然发起怒来”、“瞪圆了眼睛”等交代,一方面说明营长对部下要求严格,另一方面也表现了营长带兵方法简单粗暴。
B.抗联战士用了很多办法力图摆脱敌人但未能如愿,最终无奈撤到陡峭的七星峰。如果上级能够未雨绸缪,周密筹划,局面就不会如此被动。
C.小说写营地歌声,写抗联战士的爱情,写女战士就地取材描眉化妆,这些描写客观上淡化了残酷的战争氛围,增加了作品的诗意,彰显了人性的美好。
D.作者善于运用细节刻画人物,“营长围着孙凤英转了两三圈”、“小脸通红”、“吓得吐了下舌头,拉起孙风英就走”等细节描写使人物群像更显鲜活,场景更加生动。

E.小说前半部分对故事的结局进行了充分的铺垫,且这些铺垫与故事悲壮的结局形成了鲜明的对照,进一步深化了作品的主题。
(2)小说在刻画孙凤英这个形象时,突出了她的哪些性格特征?请简要分析。
(3)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文题“长发短缨”的含意。
(4)小说结尾写到孙凤英的牺牲与“抗命”有关。请结合全文,谈谈你对这一问题的看法。

来源:2016届湖北省武汉市部分学校新高三起点调研考试语文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丹心一片林徽因
林徽因在伦敦留学时候就立下了攻读建筑学的志向。1924年6月,林徽因和梁思成同时赴美攻读建筑学。1928年,这对新婚夫妇学成回国。梁林二人都对中国的古建筑怀有深深的热爱。当时,中国对古建筑的研究几乎是空白,日本学者甚至断言中国没有唐代古建筑。梁思成、林徽因二人下定决心,要用现代科学技术的观念来系统研究中国古建筑。
30年代,林徽因经常与梁思成一起骑着毛驴、坐着独轮丰,到穷乡僻壤去寻找古建筑。很多古建筑就是通过他们的发现得以为世人所了解,得到了应有的保护。然而,当这项事业刚刚开始不久,日本侵略者的铁蹄就踏遍了华北的大片地区。战争越来越近,林徽因是北平的太太们中最早表示宁死不做亡国奴的。林家有尽心报国的家风,林徽因的两位堂叔林觉民、林尹民均在黄花岗72烈士之列。她给8岁的女儿梁再冰写信:“如果日本人要来占领北平,我们都愿意打仗。我觉得现在我们做中国人,应该要顶勇敢,什么都不怕,什么都顶有决心才好。”
八年抗战,物价飞涨,不断的“逃难”和越来越差的生活条件;使林徽因旧病复发。从1941年起,她就经常发烧卧床,从此再没有享受过健康人的欢乐。在贫病交加的情况下,林徽因在病榻上仍坚持工作,帮助梁思成反复修改并最后完成了《中国建筑史》的初稿和用英文撰写的《图解中国建筑史》,初步实现了他们在学生时代就已怀有的学术夙愿。也许没有人知道,林徽因为了这两部著作耗费了多少心血,在健康方面又付出了多大的代价。就是在这个时期,她一再谢绝了外国朋友的邀请,不肯到美国去疗养,而宁愿留在国内,同自己的同胞共命运。梁思成也支持她的选择,虽然他们都知道这意味着什么。
二战行将结束时,虽然梁思成向盟军提出了保护日本奈良古建筑的建议,但奈良附近的军事目标众多,盟军不得不准备对其进行轰炸。为了最大限度地保护奈良的历史遗迹,盟军需要一张详细标明文物地点的地图。这一次,画这张图的,是林徽因。可能很多人不知道,林徽因一家两次险些在日军的轰炸中丧命,其三弟林恒和梁思成的弟弟梁思忠均牺牲在与日寇作战的战场上。纵是佛经中诸神菩萨,胸襟也不过如此吧。
1949年初,林徽因所住的清华园解放了。她和梁思成应解放军的请求,编写了《全国文物古建筑目录》,此书后来演变成为《全国文物保护目录》。这一年,林徽因被聘为清华大学建筑系一级教授,从此她便把自己的命运同新中国连在了一起。林徽因曾决绝地表示,要与离开祖国大陆及去台湾的知识分子断交。她曾说过,自己从小受欧美教育,但珍视中国;一个有爱国心的中国知识分子,是不会也不该选择这样的时机离开祖国的。
一边是病痛的折磨,一边是繁忙的工作,她就像一支两头燃烧的蜡烛。她发表了大量的有关建筑的论著,并以惊人的毅力参与首都的城市规划工作,设计了八宝山革命公墓主体建筑。她力主保存北京古城面貌,反对拆毁城墙、城楼和某些重要古建筑物,提出了修建“城墙公园”的新颖构想。为了挽救古都仅存的完整牌楼街,林徽因在一次会议上与当时的北京市负责人发生了面对面的冲突。她据理力争,甚至指着对方的鼻子大声斥责。而那时她肺病已重,以致激动时只能发出喉音。今日,牌楼早已随着文化浩劫一同烟消云散,但林徽因当日的金刚怒吼,必将永远环绕在每一位具有良知血性的中国学者心头。
为中华人民共和国设计国徽图案,是林徽因最光荣的任务。连续几个月,她呕心沥血,一次次地参与修改设计,直到方案最后确定。而这时,她已经病弱到几乎不能从座椅上站起来了。1955年3月,林徽因耗尽了最后一点气力,带着许多未完成的心愿离开了人世。她被安葬在八宝山革命烈士陵园一个偏僻的角落里,墓碑上镌刻着一簇有着浓厚民族韵味、丰满又秀丽的汉白玉花圈。这原是林徽因为人民英雄纪念碑设计的碑座上的一个刻样,它作为一篇无言的墓志铭,纪念着它的主人。
(摘编自梁从诫《建筑家的眼睛,诗人的心灵》)
相关链接
林徽因(1904 -1955),原名林徽音,中国著名建筑师、诗人、作家,人民英雄纪念碑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深化方案的设计者。她同丈夫梁思成一起用现代科学方法研究中国古代建筑,成为这个领域的开拓者。林徽因有着倾城的貌,出众的才,在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绘画、翻译等方面成就斐然,早在30年代就事有“一代才女”的美誉。(百度百科《林徽因简介》)
②徽因的健谈绝不是结了婚的妇人的那种闲言碎语,而常是有学识、有见地、犀利敏捷的批评……她从不拐弯抹角、模棱两可。我常常折服于徽因过人的艺术悟性。(萧乾《才女林徽因》)
③母亲在融汇材料方面充满了灵感,常会从别人所不注意的地方独见精彩,发表极高明的议论。那时期,父亲的论文和调查报告大多经过她的加工润色。父亲后来常常对我们说,他文章的“眼睛”大半是母亲给“点”上去的。(梁从诫《回忆我的母亲林徽因》)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林徽因和梁思成的个人志趣和爱好完全一致,他们将研究建筑学作为终身追求的事业,二人取长补短,互相支持,可谓是珠联璧合,相得益彰。
B.古建筑遗存是全世界共同的文化遗产,为了使奈良古建筑免遭战火,林徽因克制住内心对日寇的仇恨,为盟军绘制出了详细标明文物地点的奈良地图。
C.林徽因集才华和美貌于一身,她不仅在建筑学领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而且在文学艺术方面成就斐然,赢得了“一代才女”的赞誉。
D.林氏后人传承了家族尽忠报国的门风,先后有多人为推翻封建帝制、为抗击日寇侵略牺牲了自己的生命,林徽因从小就深受他们的影响。

E.战乱时期动荡的环境、恶劣的生活条件、繁重的工作,击垮了林徽因的身体,她所取得的重要成就,都是以牺牲自身健康作为代价的。
(2)林徽因在建筑学领域取得了哪些成就?请结合材料简要归纳。
(3)林徽因身患重病,却一再谢绝去美国疗养的邀请。她为什么作出这样的选择?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4)林徽因有哪些品质最应该为后世所铭记?请结合材料,联系现实,谈谈你的看法

来源:2016届湖北省武汉市部分学校新高三起点调研考试语文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①一个给力的厨师是怎样炼成的呢?就是在师傅的指导下开始起步,经过日复一日的刻苦练习,用心揣摩,功夫到了,自然       ,烹制出各种美味佳肴。
②他舍弃过去         的办法,在新时代里按薪方式来制作《旋风九日》,同时坚持要让这部主旋律影片接受市场的检验。
③那时候,我知道自己棋艺不精,所以每天完成作业后就摆出棋盘自己打谱,将棋谱上记载的“飞象局”、“中炮局”等传统棋局背得        

A.驾轻就熟滚瓜烂熟熟能生巧
B.滚瓜烂熟驾轻就熟熟能生巧
C.熟能生巧驾轻就熟滚瓜烂熟‘
D.滚瓜烂熟热能生巧驾轻就熟
来源:2016届湖北省武汉市部分学校新高三起点调研考试语文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衡量一个人是否有力量,主要不在于体力,而是取决于心劲儿,也就是内心的力量强大,内心的力量强大了,才算是真正有力量。
B.在欧洲大航海时代到来之前,曾有过中国大航海时代口在那个时代,中国是东西方之间海上贸易的发起者、主导者,打造了绵延数千公里的海上丝绸之路。
C.2015年6月1日,《北京市控制吸烟条例》正式实施,其控烟力度被认为是目前国内与世界卫生组织制定的《烟草控制框架公约》最为接轨的一部地方性法规。
D.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和中国饮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包含和体现了一定时期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其内涵十分丰富。
来源:2016届湖北省武汉市部分学校新高三起点调研考试语文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最恰当的—项是(   )
十年前的冬天,一列南去的火车将我带到徽州。火车刚进入皖南山区,我便感觉雪下得比平原地区要大,车窗外已是一片莹白。远山脚下,         ,一直浮在那里,久久不散。山谷中的溪流并未结冻,似有隐约的水流声传来。

A.风雪好像把缕缕炊烟冻僵了 B.炊烟缕缕,好像被风雪冻僵了
C.炊烟缕缕,风雪好像把它冻僵了 D.缕缕炊烟好像被风雷冻僵了
来源:2016届湖北省武汉市部分学校新高三起点调研考试语文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杨绛先生为人所尊崇,并不在于她有一位杰出的夫君——她也曾因钱钟书先生写作《围城》而甘做“灶下婢”,①   。她创作的剧本、小说、散文,她翻译的作品,②_。无论是哪个年代,无论何种际遇,无论外界如何的喧嚣,③  ,笔耕不辍,这才有了她92岁时出版的《我们仨》。才有了她96岁时成书的《走到人生边上》。

来源:2016届湖北省武汉市部分学校新高三起点调研考试语文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下面是一幅“世界环境日”的宣传图片,请概述画面内容,并说明图片寓意,要求语意简明,句子通顺,不超过80个字。

来源:2016届湖北省武汉市部分学校新高三起点调研考试语文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江城中学田径运动会结束后,张老师在作文课上布置同学们以“最……的瞬间”为题写一篇作文,要求写运动会上的人和事。同学们的作文大多表现“团结互助,顽强拼搏,勇争第一”的主题,只有小李同学写了一篇题为“最恐怖的瞬间”的作文,主要写他参加800米赛跑时落在后面,没有人为他加油、递水,一个人很落寞地跑完了全程。张老师读完小李的作文后,写下了这样的评语:你看世界的角度决定了世界给你的温度。小李看了老师的评语后,陷入了沉思。
对于以上事情,你怎么看?请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完成写作任务。要求: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来源:2016届湖北省武汉市部分学校新高三起点调研考试语文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