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信阳市高三第二次调研考试历史卷
孔子说:“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一般认为孔子及儒家所称颂的这种理想社会终结于
A.夏朝 | B.商朝 | C.西周 | D.东周 |
荀子说:“蓬生麻中,不扶自直;白沙在涅,与之具黑。”下列理解正确的是
A.自然界客观规律 | B.后天教育无能为力 |
C.环境对人成长的关系 | D.人的成长是先天决定的 |
战国时期有人提出:“明主之国,无书简之文,以法为教;无先王之语,以吏为师。”这句话反映的思想出自
A.儒家的思想 | B.道家的思想 | C.墨家的思想 | D.法家的思想 |
《史记》云:“诸吕作乱,日蚀、昼晦。吴楚七国叛逆,彗星现,天狗过梁野。”上述记载
①反映了天人合一的思想观念 ②给后人留下了研究天文学的宝贵资料
③体现了迷信对封建史学的影响 ④记载荒诞不经,缺乏科学精神
A.①②③ | B.①③④ | C.②③④ | D.①②④ |
古代中国人对一些以技艺为专业的人,通常在其名前面加—个表示职业的字眼去称呼,让人一看就明白此人的职业身份。下列称呼中不属于这种情况的是
A.《庖丁解牛》中的“庖丁” | B.《柳敬亭传》中的“优孟” |
C.《孟子·告子上》中的弈秋 | D.《史记·项羽本纪》中的“鲰生” |
西汉初年实行郡国并行制,“然而封建之治郡邑过半,时则有叛国而无叛郡,秦制之得亦以明矣”。论者认为
A.郡县制有利于国家统一 | B.分封制有利于国家统一 |
C.分封制有利于加强王权 | D.郡县制能消除内乱 |
北宋史学家说:“至唐,承平日久,丁口滋众,官无闲田,不复给授,故田制为空久。”依据材料可以看出,导致当时“田制为空久”的主要原因是
A.封建政治腐败 | B.土地兼并严重 | C.土壤日益贫瘠 | D.人口增长迅速 |
《明夷待访录》中载:“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这从根本上体现出
A.农民反封建的强烈愿望 | B.知识分子参与政权的愿望 |
C.封建社会末期商品经济的发展要求 | D.资产阶级对民主政治的要求 |
近十多年来,家谱作为一种历史文献,受到了史学界的高度重视,成为除正史、方志、考古资料以外最重要的资料来源。家谱取得这一地位的最主要原因是它
A.记载了某一家族的兴衰荣辱 | B.增加了历史材料的种类数量 |
C.弥补了正史缺载方志粗疏的缺陷 | D.起到了凝聚社会群体力量的作用 |
1923年梁启超在《五十年中国进化概论》中写道:“革命成功将近十年,所希望的件件都落空,渐渐有点废然思返,觉得社会文化是整套的,要拿旧心理运用新制度,决计不可能,渐渐要求全人格的觉醒。”以下观点与粱启超的认识不符的是
A.思想的觉醒是革命成功的前提 | B.旧的思想观念不可能运用于近代新制度 |
C.革命成功已促成全人格觉醒 | D.全面性的结构变革是近代化的必由之路 |
梁启超在1922年这样认为:“孟子常说:‘天下之生久矣,一治一乱。’这句话可以说是代表旧史家之共同观念。……我们平心一看,几千年中国历史,是不是一治一乱的在那里循环?何止中国,全世界只怕也是如此。埃及呢,能说现在比‘三十王朝’的时候进化吗?印度呢,能说现在比优波尼沙昙成书、释迦牟尼出世的时候进化吗?……又如汉、唐、宋、明、清各朝政治比较,是否有进化不进化之可言?所以从这方面找进化的论据,我敢说一定全然失败完结。”在这里,他想要强调的是
A.前代胜于当代,昨天胜于今天,历史在倒退 |
B.“治乱论”比进化论更适合解释某些历史 |
C.一治一乱的史观适用于古代而不适应于当代史 |
D.古代史学观点通常缺乏史实作为立论的基础 |
19世纪中叶以后,中国逐渐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体系。从人类文明发展的角度看,它对中国最主要的影响是
A.清政府统治土崩瓦解 | B.自然经济迅速崩溃 |
C.近代化进程开始启动 | D.农民起义风起云涌 |
中华民国成立后,列宁高度评价了孙中山及其革命的卓越贡献,并认为孙中山领导的这场革命“正在破坏欧洲资产阶级的统治”。列宁的这一看法肯定了
A.革命派从此登上中国政治舞台 | B.孙中山防止了社会的贫富分化 |
C.孙中山为救国救民而不懈努力 | D.辛亥革命打击了列强在华势力 |
“学界开通到女流,金丝眼镜自由头。皮鞋黑袜天然足,笑彼金莲最可羞”。这首《竹枝词》所描述的情景开始于
A.18世纪中期 | B.19世纪初期 | C.19世纪后期 | D.20世纪中期 |
邓小平说:中国是带着首都被敌人攻占的耻辱进入到20世纪的。这次战争指的是
A.鸦片战争 | B.第二次鸦片战争 | C.甲午中日战争 |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
国共十年对峙时期,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开辟出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其主要依据是
A.总结了大革命失败的教训 | B.进攻长沙遭到严重挫折 |
C.中国的国情和当时的形势 | D.井冈山具备开辟根据地的条件 |
根据中国现代国情,党和政府在某些地区实行特殊的政策,其中特别行政区、民族自治区、经济特区的共同点是
A.都由中央政府统一管辖和行使主权 | B.都实行特殊的经济政策和不同的社会制度 |
C.都实行特殊的民族政策和管理体制 | D.都有较大的自治管理权和行政自主权 |
从《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届中央人民政府主席、副主席的政党状况表》中可以看出
A.新中国是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联合执政的政府 |
B.第一届中央人民政府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民主联合政府 |
C.当时在政体上实行多党合作制 |
D.中国共产党的政治地位极不稳固 |
邓小平说“要实现统一,就要有—个适当的方式,所以我们建议举行两党会谈,实行第三次合作,而不是中央与地方谈判。双方达成协议后,可以正式宣布”。对这段话的理解错误的是
A.谈判是国共两党的平等会谈 | B.统一后国共两党要继续合作 |
C.台湾不以地方性代表会谈 | D.统一后台湾与中央地位平等 |
有位外国记者报道:“(中国)……有选举权的公民都集中在会场上,每一个人都可以投自己最信赖的人一票,选出领导者。选举结果公布后,人们欢呼雀跃燃放鞭炮,场面让人仿佛回到了古代雅典。”这个“场面”的出现是因为实施了
A.《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 B.《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 |
C.《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 | D.《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
保罗·肯尼迪说,统一后的德国“是一个将西方民主国家现代工业力量,同东方专制独裁的决策特点结合在一起的大国……是一个爆炸性的混合体”。保罗·肯尼迪所说的德国是
A.极端沙文主义和法西斯主义的国家 | B.封建军事色彩浓厚的资本主义国家 |
C.封建君主统治下的资本主义工业国 | D.工业高度发达的封建军事大帝国 |
马克垚在《世界文明史》中写道:“现代工业文明在政治上以‘民主’作为自己的旗帜。但这时的民主已不再是古希腊时代的那种幼稚的‘古典民主’了”。其中古希腊民主的“幼稚”之处的表现不包括
A.适用范围的限制 | B.民主程序的僵化 |
C.财产等级的制约 | D.公民主权的确立 |
古代历史上,共和制只是存在于城邦国家,一旦地域扩展,强有力的中央政府就会发展成帝制。古代罗马就是—个例子。既要建立一个强有力的中央政府,又要在一个大国里确保共和制,对此提供了解决方法的首先是
A.《权利法案》 | B.《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
C.《1875年法兰西共和国宪法》 | D.《1787年美国宪法》 |
阅读图,判断英国人口结构变化主要得益于
A.资产阶级革命 |
B.工业革命 |
C.第二次工业革命 |
D.海外殖民活动的进行 |
“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自由发展的条件”。《共产党宣言》中的这句话,阐述了
A.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 | B.资本主义制度的腐朽本质 |
C.无产阶级斗争的政党学说 | D.未来共产主义社会的原则 |
列宁认为,新经济政策是一种用“改良主义的办法”来解决苏维埃国家过渡时期经济发展战略任务的政策。这里的“改良主义”是指
A.利用市场关系和资本主义 | B.建立巩固的工农联盟 |
C.修改、调整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 D.壮大社会主义经济成分 |
英国一家杂志评论说:“多年以来,我们都被一个精心的阴谋所操纵,目的是建立一个涵盖全欧的社会主义共和国。将有一个傀儡议会、一支欧盟军队、一种货币。联盟总统取代我们的立宪君主。降下大英米字旗,升上那片有黄星的蓝色抹布。大家高唱‘快乐颂’曲调,歌词的意思其实是‘永别了,不列颠!’”这段文字反映了英国对哪一趋势的消极态度?
A.经济全球化 | B.欧洲一体化 | C.世界多极化 | D.贸易自由化 |
1929—1933年的经济大萧条中,罗斯福在亚特兰大市的演说中表示:单纯的施舍对具有正当自尊心的美国人而言,将会伤害要求保持个人独立的一切本能,而这种工作正是防止他们精神上颓废的屏障。基于“单纯施舍”的弊端,罗斯福采取的措施是
A.提高救济金,增加政府救济的力量 |
B.增设心理咨询机构,帮助人们愈合心理创伤 |
C.以工代赈,增加就业机会 |
D.整顿金融,恢复银行信誉 |
图为1947年法国共产党人针对马歇尔计划张贴的一张宣传画,其所表明思想是“有偏袒的援助会使欧洲分裂”。其所说的欧洲分裂应是
A.由于援助数额的差别,会造成受援助国之间的矛盾 |
B.扶植和控制西欧,使之与苏联及东欧民主国家对抗 |
C.制造英法矛盾,以便美国操纵控制欧洲 |
D.通过援助一些国家的反政府力量,制造国家分裂 |
美国著名国际问题专家布热津斯基在他的《大棋局》中说道:“二战后仅25年,一个崭新的世界格局开始出现。头几年还十分盛行的两极格局开始消失,一股股新的力量在萌动、在发展。”材料中所说的“新的力量”是指
①西欧的联合 ②日本的重新崛起
③不结盟运动的兴起 ④国际恐怖主义势力猖獗
A.①②③ | B.②③④ | C.①③④ | D.①②④ |
制度创新是人类文明演进的重要组成部分。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春秋之世,灭人之国者,固已为县矣。 ——《日知录》卷二十二
克敌者,上大夫受县,下大夫受郡。 ——《左传》哀公二年(前493年)
集小都乡邑聚为县,置令、丞,凡三十县。 ——《史记·商君列传》
材料二:元行省辖区广袤,权力空前,但我们较少看到双方发生矛盾冲突的材料,元灭亡也并非亡于地方的分裂割据……(行省)“不得承制署置属吏”;“诸行省用及千定(锭),必咨都省”;“决大狱,质疑事,皆中书报可而后行”。行省内部实行群官负责和圆署会议制,官员的任用上实行种族交参的原则,这样就在行省官员内部形成互相牵制、分权制衡的状态。在地方区域设置上,这一制度人为的使自然区域隔开,造成犬牙交错的局面,如“合河南河北为一而黄河之险失,合江南江北为一而长江之险失。”
材料三:富兰克林在美国独立战争时期画了一幅卡通漫画,主题是“JOIN OR DIE”(要么联合,要么死亡),流传很广,并在不同时期被人们赋予了不同的含义。
回答:
(1)从材料一中我们可以得知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哪些重要信息?据材料二分析元朝行省制度有哪些特征?
(2)材料三体现了当时的美国是一个什么样的国家?针对这一问题,1787年宪法是怎样解决的?
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20世纪初,清政府迫于国内外压力实行新政,进而发展成“预备立宪”,开始进行体制改革的探索。1905年清廷派载泽等五大臣出洋考察宪政。1906年载泽上密折说:立宪是“救危亡之方”,可使“皇权永固”、“外患减轻”、“内乱消弭”。
材料二:“中国数千年来都是君主专制政体,这种政体,不是平等自由的国民所堪受的,要去这政体,不是专靠民族革命可以成功。”“我们推倒清政府,从驱除满人那一面说是民族革命,从颠覆君主政体那一面说是政治革命,……那政治革命的结果,走建立民主立宪政体,照现在这样的政治说起来,就算汉人为君主,也不能不革命。”
——孙中山《在东京民报创刊周年庆祝大会上的演说》
材料三:人民的国家是保护人民利益的政权形式,只有人民当家作主才能体现真正的民主。 ——毛泽东《论人民民主专政》
回答:
(1)据材料一说明20世纪初清政府实行“预备立宪”的目的。为此,它可以仿行当时哪国的体制?
(2)据材料二、三,概括孙中山与毛泽东对民主政治的不同认识,并指出各自的理论来源。
(3)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列举中共为建立民主制度作了那些有益的探索。
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必须保证日本不再次威胁美国及世界和平和安全。……对日本本土必须进行军事占领。这种占领必须有利于在与日本处于战争状态下时,为盟国利益而行动的主要同盟国。在主要盟国中,意见发生不统一的时候,就按美国的政策执行。
——摘自《美国占领日本初期的基本政策》(1945年9月22日)
材料二:我决定,对日本的占领不能重蹈德国的覆辙,我不想分割的管制或划分占领区。我不想给俄国人以任何机会,再让他们像在德国和奥地利那样去行动。
——摘自杜鲁门《关于日本问题在国会上的演说》
材料三:1950年1月12日,艾奇逊在谈到美国的亚洲政策时说:“太平洋地区的安全就是美国的安全”。美国的防区“自阿留申(群岛)起,经日本直到琉球群岛”,自“琉球群岛起,到菲律宾”。1945年3月,美日签定《美日共同防御援助协定》,重申“要履行日本政策依照美日安全条约所承担的军事义务”,后又宣布美日应“采取行动以应付共同的危险”。
——摘自黄安年《二十世纪美国史》
回答:
(1)材料一所标榜的美国占领日本的目的是什么?其实质又是什么?
(2)材料一所说的“意见发生不统一的时候,就按美国的政策执行”的主要表现有哪些?
(3)材料三和材料一相比,美国对日本的政策发生怎样的变化?变化的恶劣影响何在?
(4)材料三所说的“防区”实际上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