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广州市越秀区九年级下学期期中检测化学试卷
下列关于氧气的说法正确的是
A.氧气能支持燃烧,可作燃料 |
B.水中的生物能依靠微溶于水中的氧气而生存 |
C.氧气能跟所有物质发生氧化反应 |
D.带火星的木条一定能在含有氧气的集气瓶中复燃 |
下列物质中属于盐的是
A.Ca(OH)2 | B.H2SO4 | C.CuSO4 | D.Fe3O4 |
在太空舱里,为了保持舱内氧气和二氧化碳气体含量的相对稳定,常用NiFe2O4作催化剂
将宇航员呼出的二氧化碳转化为氧气。NiFe2O4中Ni为+2价,则铁元素的化合价为
A.+1 | B.+2 | C.+3 | D.+4 |
下列生活用品所含的主要材料,属于有机合成材料的是
A.真丝围巾 | B.纯棉袜子 | C.不锈钢锅 | D.塑料水桶 |
下列过程中发生了化学变化的是
A.生石灰吸收水蒸气 | B.分离液态空气制氧气 |
C.铜锌熔合制黄铜 | D.海水晒盐 |
下图是某粒子的结构示意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该粒子第一电子层有8个电子 |
B.该粒子是阴离子 |
C.该元素属稀有气体元素 |
D.该粒子的核电荷数是18 |
下列关于化肥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NH4H2PO4属于复合肥料 |
B.从外观即可把磷肥与钾肥区别开来 |
C.农作物必需的营养元素只有氮、磷和钾三种 |
D.NH4Cl与熟石灰混合研磨有刺激性气味气体放出 |
化学反应有不同的分类方法。关于下列反应说法正确的是
(1)3Fe+2O2Fe3O4
(2)CO+ CuOCO2 + Cu
(3)NaOH+HCl=NaCl+H2O
(4)H2O + CO2= H2CO3
(5)CO2+2NaOH==Na2CO3+H2O (6)Zn+H2SO4==ZnSO4+H2↑
A.(2)、(4)属于分解反应 | B.(2)、(6)属于置换反应 |
C.(3)、(5)属于复分解反应 | D.(1)、(4)属于化合反应 |
下列溶液的pH最小的是
A.20% H2SO4 | B.10% H2SO4 | C.20%NaOH | D.10%NaOH |
K2CO3是草木灰的主要成分,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K2CO3中钾、碳、氧三种元素的质量比为2:1:3 |
B.K2CO3中C元素的质量分数为×100% |
C.K2CO3溶液含有K+、C2+、和O2- |
D.K2CO3溶液能导电,是因为溶液中存在大量自由移动的离子 |
浓硝酸分解的化学方程式为4HNO34R↑+O2↑+2H2O,则R的化学式
A.NO2 | B.N2O | C.N2 | D.NO |
下列关于碳和碳的氧化物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C可以将CuO中的Cu置换出来 |
B.在一定条件下CO2能够转变成CO |
C.CO和CO2都能与碱反应生成盐和水 |
D.金刚石、石墨和C60都是碳元素组成的单质 |
水是重要的资源。下列关于水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A.净化水时,可用活性炭作杀菌剂 |
B.为使水中的悬浮杂质沉降,可在水中加入适量的明矾 |
C.用肥皂水可区分硬水和软水 |
D.水是由氢、氧两种元素组成的氧化物 |
推理是化学学习中常用的思维方法,下列推理正确的是
A.分子是构成物质的微粒,物质都是由分子构成的 |
B.氧化物一定含氧元素,含氧元素的物质一定是氧化物 |
C.中和反应生成盐和水,生成盐和水的反应一定是中和反应 |
D.碱性的溶液能使酚酞溶液变红,能使酚酞溶液变红的溶液一定呈碱性 |
同学们做完实验后的玻璃试管中常附着难清洗的物质,下列清洗方法错误的是
A.内壁有碘的试管用酒精清洗 |
B.内壁有铜粉的试管用稀硫酸清洗 |
C.内壁有CaCO3的试管用稀盐酸清洗 |
D.内壁有植物油的试管用洗洁精清洗 |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油脂和糖类物质都能够为人体提供能量 |
B.煤、石油、天然气是三种不可再生能源 |
C.人类需要的大部分能量是由化学反应产生的 |
D.水灭火的原理是因为水可以降低可燃物的着火点 |
把质量分数为20%的氢氧化钾溶液100g,加水稀释到1000g,其质量分数为
A.0.02% | B.0.2% | C.2% | D.20% |
下列实验的现象与对应结论均正确的是
选项 |
操作 |
现象 |
结论 |
A |
用浓硫酸在白纸上写字 |
白纸变黑甚至穿孔 |
浓硫酸有强烈的腐蚀性 |
B |
向稀盐酸中加入氢氧化钠溶液 |
无明显现象 |
二者之间不发生反应 |
C |
在装有过氧化氢溶液的试管中加入MnO2固体 |
有大量气泡产生 |
MnO2是过氧化氢溶液 分解的催化剂 |
D |
向某溶液滴加BaCl2溶液,振荡 |
有白色沉淀生成 |
该溶液一定含有SO42- |
(1)用化学用语表示:
①2个氮原子
②5个碳酸根离子
③烧碱
④生石灰
⑤硫酸铁
(2)根据题目要求回答问题:
①某种氮的氧化物中氮元素显+5价,写出这种氧化物的化学式 (填化学式)
②氢氧化钠溶液显碱性是由于溶液中存在大量的 (填离子符号)。
③在水、铜和氯化钠3种物质中,由分子构成的物质的化学式是 。
④白酒中含有乙醇(C2H5OH)。乙醇由 种元素组成。
在宏观、微观、符号之间建立联系是化学学科的特点。
(1)现有下列微粒:①H ②H2 ③Al3+ ④NO3-,
其中能表示分子的是 (填序号);
由③和④两种微粒构成的化合物的化学式是 。
(2)分析以下化学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并回答问题:
请回答以下问题:
①表示A物质的分子,则A物质的化学式为 。
②表示B物质的分子,B物质中碳、氧元素的质量比是 。
③参加反应的两种物质的分子个数比是 。
水龙头中常镀铬。铬是银白色有光泽的金属,在空气中表面能生成抗腐蚀性的致密氧化膜。铬能与稀硫酸反应,生成蓝色的硫酸亚铬( CrSO4)溶液,请回答:
(1)铬的元素符号_________
(2)写出铬与稀硫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3)预测铬与稀硫酸反应的现象:
(4)结合现象分析,该反应过程中,溶液中逐渐减少的离子是 ,(写离子符号,下同)
逐渐增多的离子是 。
人类的生活和生产都离不开金属材料。
(1)下列物质不属于合金的是 。
A.青铜 | B.铝 | C.钢 | D.生铁 |
(2)每年因腐蚀而报废掉的金属材料数量惊人,铁生锈的条件是铁与 和 同时接触。
(3)工业炼铁可以把赤铁矿(主要成分为Fe2O3)在高炉里和CO反应,生成单质铁,
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
①氧化铁(Fe2O3)的相对分子质量是 ;
②2000t含氧化铁80%的赤铁矿中理论上可炼得含铁90%的生铁 t(保留一位小数)。
在《我与化学》活动中,某兴趣小组的同学在实验室用含有少量MgCl2的NaCl固体配制一定质量分数的NaCl溶液.实验步骤如下图所示:
请回答:
(1)在“溶液A”中加入过量NaOH溶液所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2)操作2的名称是 ,在“操作2”中,要用到的玻璃仪器除玻璃棒、烧杯外,还有 。
(3)加入“适量HCl”的目的是 。
(4)操作3是蒸发,为了得到固体NaCl,应蒸发至 时停止加热,该操作中玻璃棒的作用是 。
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氯化钠溶液常有以下操作。
请回答下列问题:
(1)用上图所示的序号表示配制该溶液的正确操作顺序为 。
(2)用托盘天平称量所需的氯化钠时,发现托盘天平的指针偏向左盘,应 。
A.增加适量氯化钠固体 B.减少适量氯化钠固体
C.调节游码 D.添加砝码
(3)将氯化钠和水依次倒入烧杯中,用玻璃棒搅拌,其目的是 。
(4)下列过程中对所配制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没有影响的是( )
A.配制时所用烧杯中有少量水
B.称量时有少量氯化钠残留在纸上
C.将量筒中的水转移到烧杯时,有少量水溅出
D.搅拌均匀后,转移到试剂瓶时有少量溶液溅出
如图是a、b、c三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
(1)在t1℃时,a、b、c三种物质中,溶解度最大的是 ;
(2)t1℃时,将30g a物质放入100g水中,充分搅拌,所形成的溶液是 溶液(填“饱和”或“不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是 (精确到0.1%);此时若将温度由t1℃升至t2℃,还应再加入a物质 g,才能变成饱和溶液。
(3)从a、c的饱和溶液中提取a,应采用方法是 (填“冷却结晶”或“蒸发溶剂”)。
下图是实验室制取和收集一些气体的装置图,请回答相关问题:
(1)写出图中序号对应的仪器名称:① ,② ;
(2)写出实验室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化学方程式 ;如果实验室要利用上述装置制取并收集干燥的O2,应选用的装置是 (填字母标号)。
(3)实验室制备甲烷的发生装置类似于用KMnO4制取氧气,推测制备甲烷的反应物是 (填序号)。
A.CH3COONa固体和碱石灰 B.Al4C3固体和水 C.CO和H2
(4)写出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化学方程式 。
检查装置A气密性的操作和现象是:先用夹子夹住导气管中的橡皮管,再向①中加入水至形成一段水柱,静置一段时间,观察到 ,说明气密性良好。
(5)小丽欲使用图F装置收集较纯净的氧气,则应先将装置中装满水,再将气体从 (填“a”或“b”)端通入。
在一次化学实验探究活动中,老师给某学习小组一瓶由碳酸钠溶液与澄清石灰水混合反应后,并经过滤得到的无色滤液,要求对该无色滤液中溶质的成分进行探究,请你一同参与他们的探究活动。
【提额出猜想】滤液中溶质的成分有如下几种可能:
A.NaOH |
B.Na2CO3、Ca(OH)2、NaOH |
C.Na2CO3和NaOH |
D. 【讨论交流】(1)上述猜想中,肯定不成立的一项是(填猜想序号),其理由是; (2)某同学取少量溶液于试管中,滴加过量稀盐酸,发现无气泡产生,说明是不成立的(填猜想序号)。 (3)为了进一步确定溶液的成分,同学们设计实验方案,写出实验步骤以及预期现象与结论 实验步骤 预期现象及实验结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