启教通信息平台
  首页 / 试题 / 高中历史 / 试卷选题

高考备考总动员高三历史模】6

两广总督李侍尧在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的奏折中说:“外洋各国夷船到粤,贩运出口货物,均以丝货为重,……统计所买丝货,一岁之中,价值七八十万两(白银),或百余万两。……其货物均系江浙等省商民贩运来粤,转售外夷,载运回国。‛对该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
①广州是当时官方指定的对外贸易港口
②丝绸开始成为中国主要的出口货物
③区域间长途贩运贸易非常兴盛
④外商贸易瓦解了中国朝贡贸易体系

A.①③ B.②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来源:2015年高考备考总动员高三历史模】6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原创】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改革开放初期的20多年同新中国建立初期头的八年相比,同样都是我们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高峰时期,请问这两个历史时期的相同点应该是指(   )

A.都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左”倾思想影响
B.都完成了对所有制性质的根本性的变革
C.都大力引进和运用国外的先进技术经验
D.都对市场经济的运行机制进行了初步的探索
来源:2015年高考备考总动员高三历史模】6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西汉御史指出国家盐铁官营的目的为,“大夫各运筹策,建国用,笼天下盐铁诸利,以排富商大贾,……损有余,补不足,以齐黎民,是以兵革东西征伐,赋敛不征而用足。”据此分析,下列关于盐铁官营的表述,正确的是(    )

A.以垄断经营排斥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B.政府可获取经济与政治的双重利益
C.基本解除了百姓赋税负担
D.目的就是要解决军费问题
来源:2015年高考备考总动员高三历史模】6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1969—1978年与中国建交国家数据简表》并结合所学知识,下列符合这一时期中国外交状况的结论是

年份
1969
1970
1971
1972
1973
1974
1975
1976
1977
1978
建交国家
49
54
69
87
88
95
103
107
110
112

 
①中国对外关系出现全新局面
②中国外交没有受到“文革”动乱干扰
③中美两国关系逐步缓和
④中美两国正式建立了外交关系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来源:2015年高考备考总动员高三历史模】6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它)利用‘冷战’的阴影,把遏制共产主义的计划与制造商、出口商的热情融为一体”。这一看法评论的是

A.铁幕演说 B.马歇尔计划
C.北约组织 D.华约组织
来源:2015年高考备考总动员高三历史模】6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北宋著名学者李觏曾经指出:“儒失其守,教化坠于地。凡所以修身正心,养生送死,举无其柄。当是时也,释之徒以其道鼓行之,焉往而不利云云。”对此材料理解错误的是

A.该材料揭示了儒学复兴的某种背景
B.该材料将儒、佛对比,对佛学甚是推崇
C.该材料反对儒学的伦理说教,陈义甚高
D.该材料显示学者思考探索,试图改造儒学
来源:2015年高考备考总动员高三历史模】6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马关条约》签订期间,美国国务卿葛礼山召见清朝驻美公使杨儒,指出:“日本之要求当与不当,本官虽难以说明,但请清国对今日之状况加以重新考虑。如清国因有足以挽回今日处境之良策,而特意拖延和平条约之批准,日本则将从事更大规模之战争。此时,欧洲各国终将乘机纠缠于两国之间,努力满足其各自欲望。其结果,清国终将不止于失掉辽东,犹恐失去较此更为广大之领土。” 这反映出美国在中日问题上

A.保持传统“中立”积极调停 B.预见到列强将瓜分中国
C.偏袒日本以便于进一步扩张 D.尊重中国领土主权完整
来源:2015年高考备考总动员高三历史模】6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原创】“1832年英国的议会改革明显的降低了选民的财产和身份要求,工业资产阶级和农村中的富裕农民也得到了选举权,选民人数也大大的增加了,据史料记载当年英国甚至有16%的成年男子得到选举权”,请问,对于该项改革正确的评价包括(   )
①该项改革使行政权逐步转移至内阁手中
②该项改革使民主主体得以扩大至普通公民
③该项改革是在以和平的方式在削弱贵族的保守势力
④该项改革使工业资产阶级分享更多政治权利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 D.③④
来源:2015年高考备考总动员高三历史模】6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观察下图相关信息,下列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

A.被纳入生产合作社的轨道
B.是对私有工业的和平改造
C.采取公私合营的经营方式
D.国营经济建立的必经之路
来源:2015年高考备考总动员高三历史模】6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从经济增长的角度看,……该时期是一个令人吃惊的成功,国民收入年均增长8.9%,农业和工业产量的增长每年平均约38%和187%,但是这个成就也是付出沉重代价的,它使中国的供求关系由市场机制参与调节的基本平衡转变为国家为中心的实行资源配置的“短缺经济”。这一时期指的应该是(   )

A.指令性经济计划时期 B.大跃进时期
C.改革开放初期 D.国家宏观调控时期
来源:2015年高考备考总动员高三历史模】6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很显然的,日本帝国主义既要进行华北的分离运动,那么,它就必须在军事上造成以控制华北的首脑——平津的形势,才能遂行其政治阴谋;卢沟桥在地理上既占着很重要的地位,是以一旦日军占据卢沟桥……日本在华北即取得了政治和军事的两重控制。”材料应该是(    )

A.日本军部发动侵华战争的文件
B.全面侵华战争爆发的原因分析
C.国民政府正面战场抗战的证据
D.发动百团大战的必要性之说明
来源:2015年高考备考总动员高三历史模】6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原创】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欧洲部分国家的关税率(1913年=100)

 
食品
半成品
制成品
1927年
1931年
1927年
1931年
1927年
1931年
德国
125
380
95
153
190
183
法国
65.5
180
96
125
153
178
意大利
75
188
114
198
193
286

 
……(资本主义各国)政府实行货币贬值或降低汇率政策,以相对抬高别国商品的价格,从而削弱对手的竞争能力。货币手段的使用,使世界商战空前激烈。
——高德步 王珏《世界经济史》
(1)请仔细观察材料一的表格,从中概括出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所出现的经济现象,并指出该经济现象对国际形势的影响。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日本、德国的国民经济军事化和美国的罗斯福新政的共同特点是什么?
材料二:每次金融危机必然导致国际货币体系的深刻变革,20世纪30年代大萧条催生布雷顿森林体系,20世纪70年代的汇率动荡和通货膨胀为欧元诞生铺平道路。“20世纪在世界现代化发展道路上有三次重要改革、调整机遇。一次是在20年代初的俄国,一次是在30年代西方危机时期的美国,还有一次是在70年代末期以来的中国。”
(2)请你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三次重要改革、调整机遇的相同之处,并指出三次重要改革、调整所坚持的前提条件的不同之处?
材料三: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百年大计教育为本。中国教育史,有文献记载的可追溯到有虞时代舜所设庠,发展至今已经有数千年的历史。汉代以后以儒家文化为主导,清末又引入了西方近代教育。到了近现代,在教育制度上学过日本、德国、美国。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又向苏联学习过。在教学内容方面也曾引进西方的政治社会学说和自然科学技术作为各级各类学校的课程。最终创立了以共产主义思想为指导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新教育。这是马克思主义教育基本原理与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产物。现代的中国是一个人口大国,也是一个教育大国。教育的成败、人民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但是从古代到近代再到现代,三个不同的时代,中国教育培养的目标却是完全不同的。
(3)请你根据所学知识简述三个不同时代教育培养的目标是怎样不同的?

来源:2015年高考备考总动员高三历史模】6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小报产生于北宋末年,盛行于南宋。它是当时民众对与封建官报有较大差异的民间报纸的习惯称谓。南宋《海陵集》中《论禁小报》记载:“小报者,出于进奏院,盖邸吏辈为之也。比年事有疑似,中外不知,邸吏必竞以小纸书之,飞报远近,谓之小报。”小报的内容,“或是朝报未报之事,或是官员陈乞未曾施行之事”,“或得于省、院之漏泄,或得于街市之剽闻,又或意见之撰造”。南宋的小报“记者”,实际上是“情报贩子”,他们都有公职,一般都是中央各官署的下级官员,大吏的差官和新贵的家人,也有进奏院的官吏,由于他们信息来源不同,有所谓内探、省探、衙探之类,分别探听宫廷、中央机关和各级官署的内部消息。他们为小报提供情报,完全是为了谋利。但由于政局动荡,一般下级官吏和
民众很需要这方面的消息,使小报十分走红,甚至奔走相告,“以先得者为功”。因此,朝廷
严禁小报的命令,往往只是一纸空文。
——摘编自:百度文库《宋代小报》
材料二:十九世纪五十年代后外国火在华办报活动的步子日趋加快。在华外报大发展的主要标志之一是中文报刊的复兴与发展、特别是商业性中文日报的迅速发展。六七十年代后,随着外国商人、传教士以及其他人士的深入各地,在华外报由南向北、由东向西不断扩展,至九十年代维新遥动兴起之前,一个以上海为中心,以广州、汉口、天津、香港、澳门等南北重要城市为基地,散布于8个省的14个城市的外报网络基本建成。
1895年维新运动兴起以后,以民办报刊为主体的民族报业逐渐崛起,结束了外报长期垄断中国报业市场的局面。随着维新变法运动的全面展开,国人办报活动出现了第一次高潮。自1901年至191年,官绅士民积极创办各类报刊,新办报刊数量与年俱增。据不完整的统计,1901年为34种,1902年为46种,1903年为53种,1904年为71种,1905年为8 5种,1906年为113种,1907年为110种,1908年为118种,1909年为116种,1910年为136种,1911年为209种。办报点也已遍布全国,计有上海、北京、天津乃至伊犁、西藏等国内60多个城市或地区。在第二次国人办报高潮中,民办报刊仍然是民族报业的主体,旨在变法图强、注重政论文章的政治性报刊仍然是民族报业发展的主流。
——摘编自:黄瑚《中国近代新闻史发展的三个阶段》
(1)依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小报的特点。(1O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晚清报刊业的主要变化并分析其原因。(12分)

来源:2015年高考备考总动员高三历史模】6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9世纪20年代以来,中国农村危机日趋严重,众多知识分子、实业家、爱国人士都纷纷呼吁“救济乡村”,“复兴农村”。南京国民政府也意识到“若不设法救济,国家前途,危险将不堪设想”,开始重视农业问题,农村复兴问题,着手于农业科技的改良和推广工作,发动了一场农村复兴运动。自1927-1937年间先后成立了中央农业试验所、中央农业推广委员会、全国稻麦改进所……在当时的“农村复兴运动”中,来自民间各种自发的行为可谓为农地改革之中坚。当时以中华职业教育社、中华平民教育促进会,山东乡村建设研究院、北平燕京大学,南京金陵大学、济南齐鲁大学、江苏省立教育学院等为主的民间团体以及大中职院校,在各地,或与政府合作、或独立建立实验区,从事兴办教育、改良农业、流通金融、提倡合作、改善公共卫生和移风易俗等乡村建设。
——摘编自:杨柳《南京国民政府的农村复兴运动》
(1)依据材料概括19世纪二三十年代农村复兴运动的特点。
(2)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这场农村复兴运动。

来源:2015年高考备考总动员高三历史模】6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