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备考总动员高三历史模】5
《礼记》载,“诸侯不敢祖天子,大夫不敢祖诸侯”。这主要反映了西周
A.维护嫡长子的特殊地位 | B.宗法制与郡县制相结合 |
C.按地域分割政治权力 | D.天子拥有绝对专制权威 |
【改编】中国古代文学艺术异彩纷呈,绚丽多姿,以其独特的意蕴与风格,成为世界文化宝库中的瑰宝。下列相关表述正确的是( )。
①草书笔画简约,钩连不断,线条流畅,把书法写意性发挥到极致
②“诗画本一律,天工与清新”是传统文人画的特点
③明清小说反映了广大农民的文化心理需求
④京剧标志着古代戏曲的成熟
A.②③④ | B.①②③ | C.①② | D.①②③④ |
宋神宗时,打算将一名转运使处死,宰相蔡确反对,理由是“祖宗以来,未尝杀士人, 臣等不欲自陛下始”。神宗沉吟良久后说:“可与刺面,(发)配远恶处。”门下侍郎惇以“士可杀,不可辱”的理由反对,最后神宗只得作罢。(宋代侯延庆:《退斋笔录》) 从材料可以看出
①君权与相权良性互动
②政策有稳定性和延续性
③理学思想影响士大夫人格追求
④宋神宗具有良好的治国素质
A.①②③ | B.①③④ |
C.②③④ | D.①②③④ |
《明世宗实录》载:“先是都察院差御史巡盐,(皇帝)批答稍误,以未下阁臣票拟也。刑科给事中黄臣谏曰:‘我朝设立内阁,……凡百章奏,先行票拟。今使内阁虚代言之职,中贵肆专擅之奸,关系匪轻,渐不可长。容臣封还原本,以重命令。’疏入,即改批如制。”对材料解读正确的是
A.阁臣票拟严重制约了皇权 | B.内阁地位较明初大为下降 |
C.内阁成为法定的决策机构 | D.皇帝批答须先经内阁票拟 |
有学者认为:作为一种上千年的文化存在,科举显然有其客观的历史合理性,否则我们就无法解释其存在的持久性。与之前的选官制度相比,科举制度最大的“合理性”应是
A.封建政府人才选拔工作制度化 |
B.贵族垄断官场局面开始被打破 |
C.底层知识分子社会流动均等化 |
D.积极向上的社会心理得以塑造 |
太平天国一方面宣布“凡一切孔盂诸子百家妖书邪说者尽行焚除,皆不准买卖藏读也。”另一方面对四书、五经也只是删去鬼神祭祀之类的字句……把儒家恩想中的基本内容如等级制、三纲五常、天命论等,都保留了下来。这反映了太平天国运动
A.仍未摆脱旧式农民起义局限 | B.具有反帝反封建性质 |
C.以“拜上帝会”为理论武器 | D.动摇了清朝统治基础 |
【原创】近代的广告,是近代社会的产物,它与商业活动、政治、世俗生活密切相关。这是上海三兴烟草公司(成立于1924年,位于上海美租界,主要的品牌有“大中山”、“百万家财”、“成功”、“孙文”、“麻雀”、“意中人”等)刊登在1926年10月10日《申报》上的一则广告“孙文牌香烟”。对此广告分析不正确的是( )
A.这是国民大革命时期的香烟广告 |
B.孙中山子民众中有着深远的影响力 |
C.中国妇女普遍接受了比较时髦的旗袍 |
D.该广告中体现了强烈的爱国精神 |
【原创】新文化运动时陈独秀一再申说“欲图根本之救亡,所需乎国民性质行为之改善。” “盖伦理问题不解决,则政治学术,皆枝叶问题。”据此分析正确的是
A、陈独秀认为救亡图存的根本前提是进行思想启蒙
B、救亡图存只需改造国民的思想道德不必学西方的技术和制度
C、新文化运动是一次社会变革
D陈独秀主张进行政治革命
1923年10月10日,冠生园公司在《工商新闻》国庆增刊告白:“爱国者,必纪念此国庆日,爱购国货者,是真爱国。本园各种牛肉果子食品,是完全国货,故爱国者诸君,皆热心提倡而购食之。”材料直接反映该公司
A.首倡实业救国 | B.借机进行商业宣传 |
C.主张民主共和 | D.弘扬辛亥革命精神 |
2014年4月,吉林省档案馆公布89件日本关东军留下的侵华档案,涉及伪满洲国中央银行、731部队、残酷奴役劳工等内容。吉林省还有许多日本侵华的历史遗址,如伪满洲国宫廷旧址长春伪满皇宫、日军奴役劳工留下的辽源矿工墓地遗址等。综上所述,日军的侵略罪行无法否认。得出这一结论的最有力依据是
A.历史档案数量众多,内容丰富 |
B.历史遗址客观公正,真实可信 |
C.档案来自侵华日军,不容否认 |
D.历史遗址与历史档案互相印证 |
在一封“致中央常委信”函中,有这样内容:“常蔚:我与平兄已于十九日到港,二十日开会报告一次。此间完全接受紧急会议之决策,并决定暴动计划……蒋系人物均已离粤……贺、叶军队之有口口口十九日已抵兴宁,但未证实。雷(署名);八月二十二日。”对此信解读正确的是
A.此信写于“北伐战争”时期 |
B.“贺、叶军队”指南昌起义中革命军 |
C.“暴动”基于“工农武装割据” |
D.“紧急会议”指长征途中“遵义会议” |
1949年,前美国驻北平总领事柯乐柏曾以“总领事”身份写信给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信件被原封不动地退回。这主要表明
A.新中国不承认美国与国民党政府建立的外交关系 |
B.新中国坚持“一边倒”的外交方针 |
C.美国同意与新生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外交关系 |
D.新中国要清除帝国主义的残余势力 |
某同学在自主复习时写下了下图所示的笔记。据此判断,其复习主题应是
A.新中国依法治国方略的制定 |
B.中国社会主义制度基本建立 |
C.新中国民主政治制度的建设 |
D.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形成 |
【改编】古罗马《十二铜表法》中规定:“凡以他人的木材建筑房屋或支搭葡萄架的,木料所有人不得擅自拆毁而取回其木料。但在上述情况下,可对取用他人木料者,提起赔偿双倍于木料价金之诉。”该规定反映了
A.私有财产不受侵犯 | B.贵族的利益得到维护 |
C.平民的利益得到维护 | D.帝国的稳定得到保障 |
【改编】英国一位政治家说,美国1787年宪法是迄今为止,在特定的历史时期人类智慧和意志所创造出的最美妙的杰作。美国1787年宪法最“美妙”之处体现了下列哪一启蒙思想家的思想( )
A.伏尔泰 | B.孟德斯鸠 |
C.卢梭 | D.康德 |
【改编】某学者写道:“衰落是一个容易使人上当的词,因为它包含了两个相去甚远的概念:一是外部力量减弱,一是内部力量的衰败。……拿16世纪的意大利来说,……在外部因素使其丧失了经济强国的地位之后,内部文化仍可达到巅峰。”下列选项与“内部文化仍可达到巅峰”一致的是( )
A.重视人的价值,崇尚人性 | B.否定教皇权威 |
C.设计了未来理想的社会制度 | D.矛头直指封建制度 |
1964年法国成为第一个同新中国建交的西方大国。时任总统戴高乐指出,中国是一个“非常独特而深厚的文明”。只有中国参与到国际事务中来,才能真正解决亚洲乃至世界长期存在的严重问题。法国决定同中国建立外交关系主要是因为
A.欧共体促进法国经济发展 |
B.希望摆脱美国对法国的控制 |
C.中国国际地位的空前提高 |
D.中国独有而深厚的文明 |
1997年,美国正式发表了第一份关于环境问题的年度报告《环境外交—环境与美国对外政策》,表明环境问题成为克林顿政府外交政策的主流。推动美国实施“环境外交”的因素有
①新经济的出现; ②国际生态环境的恶化; ③国际局势的变化; ④多极化趋势的出现。
A.①②③ | B.②③④ | C.①②④ | D.①③④ |
2011年,德国和法国共同编撰的“讲述欧洲历史的教科书”历时五年终于完成,创造了编撰共同历史教科书的德法模式,即“双方一直磨合到彼此就大部分争议问题达成共识,再开始共同撰写教科书。”这说明
A.德国和法国之间矛盾消除 | B.德国和法国开始走向合作 |
C.欧洲一体化程度逐步加深 | D.德法已形成政治经济联盟 |
2014年9月26日,日本首相安倍晋三在纽约参加了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其演讲的主要内容是日本奋力要求“加入常任理事国。”安倍曾称,“为使联合国顺应21世纪时代变化进行相应改革,日本愿意发挥带头作用。”演讲中安倍表示,“一旦日本成为常任理事国,一定会承担起相应的责任。”安倍的言论表明日本
A.发挥带头作用推动联合国改革 | B.勇于承担国际责任 |
C.谋求与经济相适应的政治地位 | D.积极参与国际事务 |
【改编】科举制从隋朝开始实行,到1905年结束,历经1300年。科举制度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科举考试是(中国古代)选拔官员的主要方法。它所一直坚持的是自由报名、公开考试、平等竞争、择优取士的原则,其基本理念是“至公”,……可以说,科举制是封建社会的“平民政治”o这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皇族及豪强宗法势力对于政治权力的垄断,促进了社会的良性流动,从而扩大了统治阶级政治统治的合法性基础。
——摘自邹一南《浅谈科举制度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材料二 1905年全国工矿企业已达400家左右,铁路、轮船等新式交通事业也逐渐兴办,这些无疑需要大量科学技术人才来操作和管理。同时,新式学堂的急剧增加需要众多的具有新知识的教师;清末新政中增设的许多政府机构如外交部、商部、学部等,也都需要懂得相关专业的干员。
——徐辉《废除科举制与中国社会的现代转型》
材料三 由于考试是以儒家经典为基础,所以帝国实际上是由儒家学者根据儒家原则来进行治理。……实际上,文职人员的选拔视功绩而定,是中国帝国制度从秦始皇起一直持续到20世纪的一个主要因素。不过科举考试制度 还有另外一面,由于它是以只承认一家常说为基础,这就产生一种顽固的正统观念,并引起一部分知识分子的傲慢,而这些东西正是若千世纪后当西方商人和炮船出现时中国陷入困境的一个原因。
……最初的考试完全是综合性的,着重强调儒家经典著作,但也包括其他科目,如法律、教学和政治时事等渐渐地,这些考试集中于文体和儒家正统观念最后结果是形成一种制度。……只要中国仍相对地孤立在东亚,它就会继续提供稳定性和连续性。但是,随着生气勃勃的西方的侵入,它转而起了阻止中国人作出有效的调整和反应的作用;直到1905年最终被彻底废除为止。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科举制是封建社会‘平民政治…的内涵。
(2)据材料二概括科举制被废除的原因。
(3)尽管科举制在近代中国难逃被废除的命运,但它对中国社会发展产生过重大影响。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以“科举制与中賺会发展,为主题进行论证。(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淸晰:280字左右)
民族复兴是近代以来全体中华民族努力追求的目标,20世纪30、40年代先进中国人纷纷探求民族复兴道路。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今日,……外则国防空虚,丧师失地;国势岌岌,危如垒卵。忧时之士,深虑神明华胃,将陷于万劫不复;于是大声疾呼,曰“复兴”!“复兴”!绞脑沥血,各本其所学,发抒复兴国族之伟论。
——吴钊《复兴之基点》,载《复兴月刊》,第2卷第l期(1933年)
材料二 (1940年,一位回族同胞写道)“整整三周年的神圣抗战,已使大中华国族数千年的积弱,蒙受了巨急的刺激,从而奠定了民族复兴的基础,扎稳了抗战最后胜利的把握。首先我们为民族复兴的远大前途,抱乐观,感兴奋!”
——《中国回教救国协会会刊》第2卷,(6)、(7)(1940年7月)
材料三 教育家蒋梦鳞( 1886~ 1964)在昆明躲避日机轰炸的防空洞里, 写成《西潮》一书。他认为:“以中国文化同化能力之强, 他必定能慢慢地吸收西方在科学上的贡献;以中国天然资源之丰富,人民智慧之高,科学的发展将使她前途呈现无限光明。”“中国所走的路途相当迂回,正像曲折的长江,但是她前进的方向却始终未变。”
——张可荣《试论全面抗战时期的民族复兴思潮》
材料四 “这个方案无疑的是我民族复兴的唯一途径”,“只要我们能依照国父的遗教迈进, 民族复兴是不成问题的, 因为他已经在任何方面——无论文化、政治、经济等都替我们铺好了光明大道。”
——摘自萧一山《清史大纲》(成书于1943年)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并结合时代背景,吴钊在文中发出了什么呼吁?指出他发出此呼吁的原因。
(2)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作者对于民族复兴“抱乐观”态度的理由及有关史实。
(3)据材料三、四,结合所学知识,评述蒋梦麟和萧一山的民族复兴道路。
(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清晰;200字左右)
大国关系的变化往往影响着世界局势的发展,如何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值得反思。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942年元旦,美英苏等26个国家在华盛顿举行会议,签署了《联合国家宣言》,宣言强调战胜共同敌人的重要性,签字国保证用自己的全部军事和经济资源与德意日法西斯国家作战,与盟国合作,不单独同敌人缔结停战协定或和约。
——金重远《20世纪的世界》
材料二 从1962年10月22日到12月14日间,肯尼迪和赫鲁晓夫之间来往的信件就有25封……在这些信件中……两人都明确表达了避免世界因为这场危机陷入核大战,通过和平谈判的途径解决危机的强烈愿望。……通过这些信件以及其他秘密渠道,两国逐渐达到了谅解;苏联从古巴撤走中程导弹、伊柳辛—28轰炸机及其附属设施,并且保证今后不再进攻性武器运进古巴;美国承诺不侵犯古巴;等等。因为美苏两个超级大国都不愿意让危机升级,努力避免发生直接的军事对抗。——刘金质《冷战史》
材料三 1972年2月21日,时任美国尼克松访华与毛泽东、周恩来等新中国第一代领导人一起,共同打破了中美两国关系的“坚冰”,成为20世纪影响国际关系格局的最深远事件之一。……尼克松访华最重要的成果是中美双方签署了《上海公报》……公报在阐明双方对重大国际问题的各自看法和立场、承认中美两国的社会制度和对外政策有着本质区别的同时,又强调指出,双方同意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来处理国与国之间的关系。
——周正平、刘东凯《冀朝铸:见证中美关系史上关键时刻》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美国对苏联的政策并分析其原因。
(2)苏联在古巴部署导弹为什么会引起美国的强烈反应?据材料二,归纳古巴导弹危机最终得以和平解决的原因。
(3)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指出与建国初期相比,中美关系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这一变化的最主要原因是什么?对中国和国际形势分别产生了怎样的重大影响?
(4)综合上述材料,谈谈应如何处理国与国间的关系?
【历史上重大改革冋眸】北宋初期差役法存在严重弊端,百姓怨声载道,王安石以免役法代之。阅读下列树料:
材料一 然役有轻重劳佚之不齐,人有贫富强弱之不一,承平既久,奸伪滋生。命官、形势占田无限,皆得复役,衙前将吏得免里正、户长;而应役之户,困于繁数,伪为券售田于形势之家,假佃户之名,以避徭役。……民间规避重役,土地不敢多耕,而避户等;骨肉不敢义聚,而样人丁。故近年上户浸少,中下户浸多,役使频仍,生资不給,则转为工商,不得已而为盗贼。
——《宋史•食货志》
材料二 免役之法,据家赀高下,各令出钱雇人充役,下至单丁、女户,本来无役者,
亦一概输钱,谓之助役钱……盖免役之法均平如一,举天下之役,人人用募,释天下之农,
归于畎亩……故免役之法成,则农时不夺,而民力均矣
——《宋史•王安石传》
材料三 苏徹认为,差役法“衙前之害,自熙宁以前,破敗人家,甚如兵火,天下同苦之久矣”。但是“近岁所以民日贫困,天下共苦免役法者,乃是庄农之家,岁出役钱不易”,而坊郭人户“所出役钱太重,未为经久之法“差役之利,利在上等、下等人户,而雇役之利,利在中等。既利害相半,则兼行差雇为利实多。”“今既行差役法,仍许所差之人不愿身充,亦得雇幕,盖所以从民之便也。”
——方宝璋《再论宋代免役法的利弊》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宋初差役制度存在的问题。
(2)据材料二,指出王安石对差役法做出的调整。这一调整的目的何在?
(3)据材料三,概括苏辙对差役法与免役法的态度。综合上述材料,你认为在制定改革措施时应注意哪些问题?
【改编】【中外历史人物评说】19世纪末20世纪初,帝国主义国家加紧侵略亚洲,孙中山和甘地分别领导了本国的反帝斗争。
材料一 我们要解决民生问题,保护本国工业,便先要有政治力量,自己能够来保护工业。中国现在受(不平等)条约的束缚,……不但是不能保护本国工业,反要保护外国工业。……我们要解决民生问题,如果专从经济范围来着手,一定是解决不通的。要民生问题能够解决的通,便要先从政治上来着手,打破一切不平等的条约。”
——孙中山《民生主义第四讲》
材料二 他(甘地)写道: “我深信假如只有在怯懦和暴力两者之间加以选择时,我将永远选择暴力……我宁愿要印度采用暴力来保护自己的荣誉,不愿向英国卑躬屈膝,含垢忍辱地听人家侮辱,失去自己的荣誉。可是我认为非暴力比暴力要高明的多。”“因此我并不是因为印度衰弱才号召印度实行非暴力主义,而正是因为认识了印度的力量我才号召印度实行非暴力主义。”
——王春良《世界现代史诸问题》
材料三 乔治•奥威尔对甘地的非暴力不合作还做出了另一番的解释:“在每次危机中,甘地都会挺身而出,制止暴力一一从英国人的角度看,这意味着印度人根本无法采取任何有效的行动……在甘地领导印度独立运动的40多年里,警民总共将近8000人死亡。在英国人撤离的一年之内,印人自相残杀约达100万人。
——黄家杨《甘地“非暴力不合作”运动作用有多大》
请冋答:
(1)孙中山民生主义的核心内容是什么,后来有什么新发展?根据材料一,指出孙中山为实现民生主义所要采取的政治主张。
(2)据材料二,概括甘地选择非暴力主义的理由。材料三认为非暴力不合作运动存在什么不足?
(3)孙中山和甘地分别以不同方式领导着本国的反帝斗争。我们评价这两种不同斗争方式的正确标准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