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油田高中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历史卷
西周时期确立的宗法分封制,有力地巩固了奴隶制国家政权,形成了“天下共主”的局面。但该制度并非典型的中央集权制度,主要是因为宗法分封制
A.分封诸侯建立诸侯国,各诸侯国互不统属,都听命于周天子 |
B.依靠血缘宗亲建立起严格的等级秩序,排除了异姓贵族参与政权 |
C.使土地和人口层层向下分封,中央权力随之逐级弱化,形成“国中有国”的局面 |
D.激化了西周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加速了西周的灭亡 |
从分封制到郡县制,是我国地方行政机构的一次重大变革,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①反映了从诸侯分裂割据到国家统一的趋势
②反映了从地方分权到中央集权的发展趋势
③反映了从贵族制到官僚制的社会转型
④都在维护国家统一等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
A.①②③④ | B.①②③ | C.①③④ | D.①②④ |
宋太祖设置通判的举措反映了统治者在加强对地方管理的过程中重视
A.分割地方权力 | B.对地方官的监察 |
C.发挥文官作用 | D.利用地方矛盾相互制衡 |
据史料记载,明太祖有一天问大臣:“天下谁人最快活?”。有的人同答:“金榜题名。”有的人同答:“功成名就者。”明太祖听了都不以为然,当听到一位叫万钢的大臣说:“畏法度者快活”时,却极为赞赏地点点头,随后对其委以重任。明太祖赞赏万钢并委以重任的原因是
A.其他大臣的回答自相矛盾 |
B.万钢的回答强调了对专制统治的服从 |
C.万钢的回答揭示了快乐的源泉 |
D.其他大臣的回答背离了主题 |
中国文献中最早关于罗马法的记载,是清朝政府派5大臣出洋考察西洋法制的报告,载泽等人于1906年5月9日在《奏在法考察大概情形折》中称:“大抵欧洲各国政治,悉根源于罗马旧制,肓政法者必先言罗马,犹中国学者必首推周秦。……”从中国第一所大学——京师大学堂开始到现在,罗马法都被作为一门大学课程开设。根据这则材料我们可以说
①罗马法是对后世影响最广泛的古代法律
②罗马法是后来欧洲许多国家制定法律的蓝本
③在今天罗马法仍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④罗马法对清末法制改革意义重大
A.②③④ | B.①②③ | C.①②③④ | D.①③ |
雅典公民大会每年召开数十次,其中10次“主要会议”有一项固定议题:审查在任公职人员的表现。结合所学知识判断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①公民大会是雅典的最高权力机关
②材料中所说的“10次会议”有权审查公职人员但无权决定公职人员的去留
③雅典的公职人员始终处于群众的监督之下
④雅典的公职人员由多数人选举产生,必须对社会负责
A.①②③④ | B.①②④ | C.①③④ | D.①②③ |
电影《鸦片战争》中有这样的镜头:英国议会上,外交大臣巴麦尊提出出兵进攻中国,议会以271票对262票的微弱多数通过了侵华战争拨款。英国维多利亚女王最终同意对华宣战。对上述材料理解不正确的是
A.英王是虚位元首,议会掌握国家权力 |
B.英王形式上有对外宣战的权力 |
C.英王是国家元首,议会对英王负责 |
D.议会主权至上,英王要遵从议会通过的决议 |
贝拉克·奥巴马历史性地当选为美国首位非洲裔总统,并将于2009年1月20日就任第56届总统,为此许多非洲裔选民流下了激动的热泪。奥巴马说:“这是除美国之外的任何一个国家都不可能实现的梦想”。他的当选表明
①自1787年华盛顿当选为第一任总统以来,美国的选举制度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②美国的民权运动取得重大胜利
③随着时代的进步,美国的种族歧视正逐步减少
④共和党候选人奥巴马的竞选主张赢得了大多数选民的支持
A.①②③④ | B.①②③ | C.②③ | D.②③④ |
美国《独立宣言》和法国《人权宣言》具有历史进步意义,二者鲜明体现了
①天赋人权学说 ②人民主权思想
③共和制原则 ④反对种族歧视
A.①④ | B.③④ | C.①② | D.①②③ |
诺贝尔奖获得者道格拉斯·诺斯写道:“假设一古希腊人能被奇迹般地送到1750年的英国,他或她会发现许多熟悉的事物。不过,如果希腊人再晚两个世纪被送来,就会发现,自己宛如置身于一个“幻想的”世界,什么都不认识,甚至什么都不理解。”作者提出后一种假设的主要历史依据是
A.工业社会形成与发展 | B.人口爆炸性增长 |
C.经济全球化进程加速 | D.各国间交往密切 |
1842年后,英国的一所蜡像馆里陈列了一尊林则徐的坐像,仪态庄严,膝上摊开一本用中英文写的《禁烟条例》,这说明
①禁烟运动得到英国政府的赞同 ②禁毒对人类文明有贡献
③林则徐的开明和爱国精神受到尊重 ④禁毒成为当时世界共识
A.②③ | B.②④ | C.①②③ | D.①③④ |
“打倒列强,除军阀”“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将革命进行到底”。上述口号所反映的历史发展主题是
A.工农武装割据 | B.抗击外国侵略 | C.新民主主义革命 | D.推翻国民政府统治 |
以下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发生于江西省的革命活动有
①南昌起义 ②井冈山会师 ③徐州会战 ④遵义会议
A.①②③④ | B.①② | C.③④ | D.②③④ |
“此一省欲起事,彼一省欲起事,不相联络,各自号召,终必成秦末二十余国之争”,为解决这一问题,革命党人采取的措施是
A.建立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 | B.召开北美大陆会议 |
C.在南京建立临时政府 | D.成立中国同盟会 |
某历史著作中主要有“火车的发明”、“大清帝国的衰落”、“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逐渐缩小的世界”等章节。此著作研究的主题最有可能是
A.工业文明下的世界 | B.晚清政府的徘徊与挣扎 |
C.社会主义从理想到现实 | D.东西方的隔绝与冲突 |
从大革命失败到抗日战争前夕十年,中国共产党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坚持斗争并且在政治上逐步成熟。这一时期中共“政治上成熟”的表现包括
①从理论上和实践上探索出了一条夺取中国革命胜利的正确道路
②依据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正确处理了国共之间的关系
③依据中国的社会性质提出了正确的民主革命纲领
④两次分别克服了党内右倾和“左倾”的错误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
A.①②④③ | B.①②③ | C.①②④ | D.②③④ |
美国著名记者史沫特莱就西安事变结束时的局势发表评论说:“西安事变可能已经以一种地方性的失败告终了,却仍然是一次全国性的胜利。一个统一的中国,虽然缓慢而且伴有剧痛终于在渐渐诞生。”她所说的“统一”指的是
A.国民政府实现了统一 | B.蒋介石获释并重新执掌军政大权 |
C.国共两党停止对峙走向合作 | D.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 |
某课题组在探究“社会主义运动”课题过程中,整理了下列相关信息,你认为错误的是
A.《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
B.巴黎公社是无产阶级建立政权的第一次伟大尝试 |
C.十月革命胜利使社会主义从理想变为现实 |
D.开国大典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建立 |
20世纪20年代,湖南某农民贴出春联:“和为贵,三民主义指导革命;斗则胜,一切权力归农会”。该春联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此时的中国革命属于
A.无产阶级革命 | B.民族革命 |
C.科学技术革命 | D.民主革命 |
1992年上映的《秋菊打官司》的主要情节是:20世纪80年代,已有身孕的秋菊在其丈夫被村长踢伤丧失了劳动能力后,她历经艰辛,最终把村长告上了法庭,村长终被拘留。某班学生的观后感中说法正确的是
①它反映了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在全国范围内平反各种冤假错案
②它反映了当时实行的村民民主自治制度保障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
③它反映了新的历史时期,我国公民的法制意识明显增强了
④它反映了新的历史时期,我国的法制建设取得了很大成就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③
20世纪40年代朱自清总结了人们的普遍心情:“胜利到来的当时,我们喘一口气,情不自禁的在心头描画着三五年后可能实现的一个小康时代……但是胜利的欢呼闪电似的过去了,接着是一阵阵闷雷响着。这个变化太快了,幻灭得太快了。”当时人们的普遍愿望是
A.“驱除鞑虏,恢复中华” | B.“要和平,争民主” |
C.“还我河山,守土抗战” | D.“打倒列强,除军阀 |
“驼峰航线”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持续时间最长、规模最大、飞行条件最艰险的空中运输线。美国空军与中国航空一起,以平均每月牺牲飞行员39名和损失飞机11架的代价,坚持41个月,将约70万吨战略物资运往中国战场。这充分说明了
A.美国政府从来就是世界和平力量的最坚定的盟友 |
B.战争是政治的继续,中国国力的孱弱导致了军事力量的低下 |
C.美国空军是战胜日本法西斯的决定性力量 |
D.国际反法西斯力量支持着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 |
邓小平说:“在斯大林时代,中国共产党在一些关键问题上没有听他的话,才取得了中国革命的胜利。”对这句话的理解,正确的是
A.中苏关系的恶化 | B.中共探索出符合中国国情的革命道路 |
C.中国革命胜利与斯大林无关 | D.斯大林的话都不适合中国国情 |
1970年10月1日,毛泽东邀请美国作家埃德加·斯诺登上天安门城楼参加国庆庆典。同年12月,毛泽东会见斯诺时表示:“如果尼克松愿意来,我愿意和他谈。”当时毛泽东主张改善中美关系意在
①改善中国国际环境 ②为解决台湾问题创造条件
③对付来自苏联的威胁 ④打破与大多数西方国家外交的僵局
A.①②③ | B.①③④ | C.②③④ | D.①②③④ |
1945年的德黑兰会议上,英国首相丘吉尔说过一句话:“我的一边坐着把一条腿搭在另一条腿上的巨大的俄国熊,另一边是巨大的北美野牛,中间坐着的是一头可怜的英国小毛驴。”对其理解不正确的是
A.二战后世界力量对比发生了变化 | B.英国力量受到削弱 |
C.社会主义力量增强 | D.英国与苏联和美国矛盾加深 |
材料一 开放强大的文化活力,蓬勃的贸易经济,突破了宋以前京师关于夜市的禁令……店铺、朝廷办事机构与居民住宅错落相间,朝着大街几乎随处可以开设店铺。……坊市制度的崩溃,商业街取代商业区的市,御街两旁“许市人买卖其间”,这些都是前代都市所未有过的经济生活景观。当时开封以经商为业的有二万多户,其中640家资本雄厚的商户,号称“正店”的大酒楼有170家,兼具饮食与商品贸易的多种功能,作为商人验看商品质量、商定商品价格、签订契约的场所。……酒楼、茶坊适应商业大潮,与娱乐场所瓦子,都通宵营业。
——冯天瑜主编《中华文化史》
材料二 明清时期,江南地区出现了一些城市,如棉纺业发达的松江、陶瓷业发达的景德镇、冶铁业发达的佛山、长江的商品转运码头汉口等地。丝织巨镇盛泽镇,本是荒村,“明初居民止五六十家,嘉靖间倍之,以绫绸为业,始称为市”。因“丝绸之利日扩”,到乾隆时,居民百倍于昔,绫绸之聚亦且十倍。南京“织机逾百张”繁阜喧盛。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指出宋代东京出现“前代都市所未有过的经济生活景观”的表现。(6分)并分析其主要原因。(3分)
(2)材料二反映出明清时期城市经济有什么新特点?(2分)
(3)综合上述材料简述中国古代城市的发展趋势。(2分)
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 二战后以美苏为两极的世界格局的形成和持续,代表着战后力量均势的出现和保持。在这种力量均势被打破之前,两极格局具有相对的稳定性。但是它又因国际力量对比的不断变化而受到撼动,并日益受到逐步壮大起来的其他力量中心的挑战。
材料二 现在,旧的世界格局已经打破,新的格局尚未形成,世界处于新旧格局交替的动荡时期。
——江泽民在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七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材料三 世界新秩序之所以不同于旧秩序,就是因为它不是由超级大国主宰,而是有很多权力中心,每一个都独立活动。美国既是超级大国,也不是超级大国。美国是唯一的军事超级大国,但靠军事力量能解决的问题越来越少。至于其他问题,如经济力量,美国仅仅是一个大国,还有可与美国匹敌的其他国家。
——据基辛格1993年的讲话整理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指出两极格局形成的原因与意义。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挑战两极格局的国际力量有哪些?
(2)材料二所说的“旧的世界格局”被打破的标志是什么?此后世界政治格局呈现出怎样的发展趋势?
材料一 李鸿章对自己的作为曾作出以下的总结:“我办了一辈子的事,练兵也,海军也,都是纸糊的老虎,何尝能实在放手办理,不过勉强涂饰,虚有其表,不揭破尤可敷衍一时。如一间破屋,由裱糊匠东补西贴,居然成一间净室,明知为纸片糊裱,然究竟不定里面是何等材料。即有小小风雨,打成几个窟窿,随时补葺,亦可支吾应付。乃必欲爽手扯破,又未预备何种修葺材料,何种改造方式,自然真相破露,不可收拾,但裱糊匠又何术能负其责?”
材料二 “吾敬李鸿章之才,吾惜李鸿章之识,吾悲李鸿章之遇。李之历聘欧洲也,至德见前宰相俾斯麦,叩之曰:“为大臣者,欲为国家有所尽力。而满廷意见与己不合,群掣其肘,于此而欲行厥志,其道何由?”俾斯麦应之曰:“首在得君。得君既专,何事不可为?”李鸿章曰:“譬有人于此,其君无论何人之言皆听之,居枢要侍近习者,常假威福,挟持大局。若处此者当如之何?”俾斯麦良久曰:“苟为大臣,以至诚忧国,度未有不能格君心者,惟与妇人女子共事,则无如何矣。”李默然云。呜呼!吾观于此,而知李鸿章胸中块垒,牢骚郁抑,有非旁观人所能喻者。吾之所以责李者在此,吾之所以恕李者亦在此。”
——梁启超《李鸿章传》
请回答:
(1)材料一中李鸿章这位“裱糊匠”是如何对“破屋”“东补西贴”的?李鸿章说这些话的意图是什么?
(2)梁启超和李鸿章政治不同路,为什么李鸿章死后梁启超会为李鸿章作传?对于梁启超“惜李鸿章之识”你如何理解?
回顾近代以来中国的社会主义运动是从1919年的五四运动开始的,至今已经90个年头。在这90年当中,以1919年的五四运动、1949年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为标志和界限,大体上有三个30年。第一个30年,是社会主义的理想追求;第二个30年,是社会主义的艰辛探索;第三个30年,是社会主义的成功实践。90年的历史充分说明,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在旧中国搞资本主义行不通;在当代中国搞资本主义是历史的倒退。结合所学知识,对理想追求、艰辛探索与成功实践的三个30年分别予以解释(或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