启教通信息平台
  首页 / 试题 / 高中语文 / 试卷选题

高考备考高三语文模拟测试卷冲刺版【福建版】1

【改编】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子曰:“         ,于我如浮云。”     (《论语·述而》)
(2)________________,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离骚》)
(3)风急天高猿啸哀,                         。(杜甫《登高》)
(4)                         ,自将磨洗认前朝。( 杜牧《赤壁》 )
(5)吾所以为此者,_______________。(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
(6)亦余心之所善兮,_______________。(屈原《离骚》)

来源:2015年高考备考高三语文模拟测试卷冲刺版【福建版】1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原创】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游瓦官寺①记             (清)王士祯
金陵城西南隅最幽僻处,古瓦官寺在焉。邓太史元昭招予结夏②万竹园。园寺邻,喜胜地落吾手。时方懊③甚,忽云叶四垂,雨如屈注,淮水暴涨三四尺。高柳青溪,御风以往,至风游寺,即上瓦官也。按葛寅亮记云寺一于升元再废于崇胜④戒坛洪武初荡然无存其地半入骁骑仓半入徐魏公族园。万历十九年,魏公慨然布金,遂复瓦官升元之旧。
殿左空圃有土,高丈许,上多梧桐林,即古凤凰台址。今寺去江远甚,台仅培塿,不可以远望。太白诗所谓“一风三日吹倒山,白浪高于瓦官阁”,故迹沧桑,不可复考。太史谓瓦官旧在城外,濒于江,明初广拓都城,始入城内云
稍西南为下瓦官寺,藤梢橘刺,数折始得寺门,清迥视上瓦官不啻过之。寺有唐幡,相传天后锦裙所制。锦作浅绀色,云龙隐起,四角缀十二铃。陆龟蒙《古锦记》云,瓦官寺有陈后主羊车一轮,武后锦裙一幅。今羊车不可见,而此裙宛。又志,称师子国玉佛、戴安道佛像、顾长康《维摩图》,为此寺三绝。皆化去。老狐看朱成碧⑤,以此狐媚世尊,勿不可乎?顾千载而下,犹金石同寿,事固有不可解者矣。六朝时,名僧支道林、法汰之流,皆居此。顾虎头、伏曼容宅正在寺侧,风流弘长,于古为最,殊恨古人不我见也
入万竹园,饮青嶰堂,出华林部奏伎堂侧,琅玕⑥万个,流云欲归,蝉鸟乱鸣,意高枕此中,不复成梦。堂前有池如半,烟雾荸郁。太史云,池每夕必有气,絪缊轮囷,登阁望之,如匹练。漏下三十刻,相约以明日访六朝松石,别去。
(选自《渔洋文略》卷四)
【注释】①瓦官寺,在今南京市南,一名升元阁,南朝梁时建,为江南名刹。   ②结夏:佛教僧尼自农历四月十五日起静居寺院九十日,不出门行动,谓之“结夏”。又称结制。      ③懊(yù):暖。    ④崇圣:待考,疑为某年号误刻。     ⑤老狐看朱成碧:老狐指武则天;看朱成碧:古代以朱为正色,碧属杂色,比喻以假乱真,是非混淆。   ⑥琅玕(láng gān):美玉名,借称竹林。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寺一于升元更:翻修,更新。
B.殿左空圃有土,高丈许阜:高地,土台。
C.明初广拓都城广:广泛,遍地。
D.堂前有池如半,烟雾荸郁规:圆规,圆形。

下列各组语句中,全都属于抒发作者游瓦官寺所感的一组是
①今寺去江远甚,台仅培塿,不可以远望     ②故迹沧桑,不可复考     ③老狐看朱成碧,以此狐媚世尊,勿乃不可乎     ④事固有不可解者矣     ⑤殊恨古人不我见也     ⑥意高枕此中,不复成梦

A.①③⑤ B.②④⑥ C.③④⑤ D.①②⑥

下列各句对原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瓦官寺建寺历史悠久。早在南唐烈祖李昇升元年间就进行了翻新,后来遭毁坏,其中的戒坛到明代万历年间已经荡然无存。
B.古代的瓦官寺在南京最偏僻的地方,距离长江很远,李白曾经有诗句提到过它。但经过沧桑岁月,过去的古迹已经很难考查了。
C.作者认为人世间很多事情本来就难于理解。比如瓦官寺所收藏的唐幡,虽然是作者认为如狐媚一般的武则天留下的锦裙,却能保留至今。
D.瓦官寺旁边的万竹园是个风景美丽的地方。那里有一大片竹林,还有一个半圆形的池塘,蝉鸟在其中自由鸣叫,傍晚烟气氤氲,十分优美。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 太史谓瓦官旧在城外,濒于江,明初广拓都城,始入城内云。
(2) 顾虎头、伏曼容宅正在寺侧,风流弘长,于古为最,殊恨古人不我见也。

来源:2015年高考备考高三语文模拟测试卷冲刺版【福建版】1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问题。
鄂州南楼  范成大
谁将玉笛弄中秋?黄鹤归来识旧游。 汉树有情横北渚,蜀江无语抱南楼。
烛天灯火三更市,摇月旌旗万里舟。 却笑鲈乡垂钓手,武昌鱼好便淹留。
【注释】①范成大,宋高宗绍兴二十四年进士,历任静江、建康等地行政长官。淳熙时,官至参知政事,因与孝宗意见相左,两个月即去职。晚年隐居故乡石湖。②鲈乡,范成大家乡苏州盛产鲈鱼,此处运用了张翰的典故。晋朝人张翰,字季鹰,在洛阳做官,见秋风起,想到家乡味美的鲈鱼,便弃官回乡。③指隐者,用以自喻。
请赏析“汉树有情横北渚,蜀江无语抱南楼”中的“横”“抱”的妙处。
辛弃疾在《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中运用了张翰的典故:“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范词的尾联也运用了这个典故。两者运用这个典故表达的感情有何不同?请简要说明。

来源:2015年高考备考高三语文模拟测试卷冲刺版【福建版】1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下列各项中对作品故事情节的表述,不正确的两项是(  )(  )

A.葛朗台喜欢拿侬大力士的体格和不计报酬的品质。拿侬的工钱一年只有六十法郎,却包办了家里的一切杂活:煮饭、清理、洗衣服、照顾短工……凡是葛朗台吩咐的,她都一声不吭地去干。(《欧也妮·葛朗台》)
B.曹操与袁术大战时,由于粮食不足,管粮官建议改用小斛分发军粮,权且救一时之急,曹操接纳了这个建议。后来,军中纷说曹操欺骗士兵,士兵们嗟怨不已。于是曹操当机立断,令刀斧手将管粮官斩首示众。纷乱的军心终于稳定下来。(《三国演义》)
C.王和甫告诉吴荪甫,赵伯韬正处处压制他们,打算用“内国公债维持会”的名义电请政府禁止卖空。吴荪甫听后并不相信,他决定,把他的厂和他的公馆全部押上,孤注一掷,作最后一搏!(《子夜》)
D.宝玉见到薛姨妈,看她对自己不像从前亲热,不禁满腹猜疑。和黛玉谈起这件事,又说到宝钗病了自己没有去看看,被黛玉说了一通。宝玉听后呆了半晌,便说了“天地间没有我便干净”,黛玉听了这话,也拿禅语回敬他,直到宝玉说出“任凭弱水三千,我只取一瓢饮”这样的誓言后,黛玉才低头不语。(《红楼梦》)

E.办完案,桑丘被送到一个富丽的官邸。饭厅里摆好了一桌供王公享用的盛馔。桑丘又饥又累,入席便要用饭。他身旁站着一个手拿鲸鱼骨棍子的人,每当桑丘要动手去吃一盘菜时,他便把棍子迅速一指,上菜的小厮连忙把菜撤了下去。这样反复了十来遍,桑丘一口也没吃上。那拿棍子的人说,他是他的医生,应当为他的健康负责;“总督大人”想吃的菜,正是他不能吃的。桑丘发火了,说难道他做了总督连饭菜都吃不上,于是就赌气拿了面包和葡萄来吃。(《堂吉诃德》)

来源:2015年高考备考高三语文模拟测试卷冲刺版【福建版】1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改编】简答题。(选做一题)
《红楼梦》描写了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的爱情纠葛,请简述他们的人生结局。
简述《家》中梅的爱情悲剧。

来源:2015年高考备考高三语文模拟测试卷冲刺版【福建版】1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面的《孟子》选段,完成后面的题目。
孟子见齐宣王,曰:“所谓故国者,非谓有乔木之谓也,有世臣①之谓也。王无亲臣矣,昔者所进,今日不知其亡也。”
王曰:“吾何以识其不才而舍之?”
曰:“国君进贤,如不得已,将使卑逾尊,疏逾戚,可不慎与?左右皆曰贤,未可也;诸大夫皆曰贤,未可也;国人皆曰贤,然后察之,见贤焉,然后用之。左右皆曰不可,勿听;诸大夫皆曰不可,勿听:国人皆曰不可,然后察之,见不可焉,然后去之。左右皆曰可杀,勿听;诸大夫皆曰可杀,勿听;国人皆曰可杀,然后察之,见可杀焉,然后杀之。故曰:国人杀之也。如此,然后可以为民父母。”(《孟子•梁惠王》)
【注】①世臣:即“累世勋旧之臣,与国同休戚者也”(朱熹)。
下列对选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孟子认为,一个国家要拥有长期为国效力立功的大臣,才能称得上是“故国”,所以国君选拔任用人才很重要。
B.齐宣王认为,齐国没有“亲臣”是因为他昔日没能分辨出“不才”之人,所以向孟子询问“识其不才”的方法。
C.孟子告诉齐宣王,在人才的任用上,应该以贤能与否为标准,即使超越“尊尊亲亲”的伦常,也不必有所顾忌。
D.孟子认为,国君只有运用恰当的方法,正确地选拔贤才和罢黜“不才”之人,才能称得上是人民的父母。

“故曰:国人杀之也。”这体现了孟子的什么思想?请简析。
【注】①世臣:即“累世勋旧之臣,与国同休戚者也”(朱熹)。

来源:2015年高考备考高三语文模拟测试卷冲刺版【福建版】1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汉语媚俗
①汉字媚俗,由来已久,不仅表现在汉字字形与用法的过度简化,而且表现在汉字数量日益减少,相当尚有生命力的汉字被荒废,以至于现代社会的年轻人已经与雅文字基本隔绝,不知其为何物。偶有雅文字出现,犹如老鼠过街,难免遭到围剿。在媚俗浪潮冲刷下,许多雅文字被冲刷得无影无踪。俗雅两条路,一条被堵死,人们不得不勉为其难地用有限的汉字表达太多的意思。无形中,文字的两个功用(传达信息功用与艺术审美功用)合而为一了,艺术审美功用几乎斫丧殆尽。
②中国目前有七八千种报刊,每年出版十万种以上书籍,文字文化迅速扩张着,文字的渗透性达到了无孔不入的地步。文字空前普及,正是我们所希望的,然而另一方面却是我们所不愿意看到的:汉字数量以惊人的速度递减着,灭绝着,即使尚未被彻底消灭的汉字,有些也已经被打入了冷宫,难以再见天日。识字的人越来越多,字却越来越少。
③1987年公布的《常用字表》所列常用字仅为2500个,这2500个常用字对现代出版物的覆盖率高达97.97%!次常用字1000个,覆盖率为1.51%。常用字与次常用字两项合计3500个汉字,覆盖率为99.48%。而学过外语的人都有这样的体会:不掌握6000以上的单词,是学不好外语的。当然汉语的“字”与外语的“单词”并不完全是一个概念。但无论如何,3000多个字实在是太少了。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用如此有限的汉字写作,推敲选择、变化机动的余地大打折扣,要想写出跌宕昭彰、文采飞扬的文章,谈何容易。
④我曾对电脑寄予厚望,以为以电脑之博大容量,一定能把尽量多的汉字收载进去,以供作者选用。我的希望落空了。电脑字库小,小到还不如最小的字典,甚至一些常用字也被排除在外。每当字库中找不到自己所需要的字,不免捉襟见肘,进退失据,狼狈不堪。余也愚笨,没有掌握造字技法,每每不得不割爱,以同意字代之。然而有时是难以替代的。比如,“醨”,意思是薄酒、味淡的酒。写成“薄薄的、淡淡的酒”,意思无误,却不免累赘,当然用一个“醨”字,概而括之,繁复的内容就表达清楚了。可惜,电脑字库中却没有这个字,找遍了各个字码的字库都没有。“醨”有何罪,判其极刑?我万万没想到,写作这一原本高超清幽的雅举,一下子生出了柴米油盐的俗愁。我不得不缺着不写,空格打印出来,有时忘了填写,等于开了一个小“天窗”。
文字本是一种相对保守的文化形态,人为画地为牢,以古字、老字、繁字、难字为壑,“文字蛋糕”岂不越做越小?“古”“繁”“僻”“难”也都是相对的,我们可以把我们认为“古繁僻难”的汉字淘汰删除;后人可以以他们的价值取向淘汰删除他们心中的“古繁僻难”汉字。淘汰来淘汰去,汉字也就所剩无几了。汉字表意,或许无须斟酌;汉字言情,非讲究选词不可,暗昧的文字祛除也罢,但瑰丽隐晦的字词还是留用为宜。以近百年论,被消灭或荒芜的有用汉字岂止成千上万。而新造汉字(如她)只有区区数个,不足两位数。破坏与建树根本不成比例。汉字有多少资源可供我们做这种单向游戏?如是的话,汉字也就没有什么保守性与雅趣可言了,因为“雅”与“古繁僻难”有着一种天然联系。而偏偏有人将汉字割裂为两物:一雅一俗,一古一今,一死一活。果如是,今人如何了解“千古湖山人物,百年翰墨文章”?如何推本春秋,考信六艺?如何通过汉字“知先祖,识亲疏,序长幼,辨繁衍”?如何吟李杜诗篇、诵韩柳华章?古人与今人无有共同(或者说有相当一部分相交)的媒介——文字,传统与现代如何接榫?民族精神如何延续?
根据文意,下列推断中合理的一项是

A.现代社会的年轻人与雅文字基本隔绝,是因为汉字艺术审美的功用几乎丧失。
B.只要掌握3500个常用汉字和次常用汉字,就能写出跌宕昭彰、文采飞扬的文章。
C.作者认为电脑容量博大,—定能把尽量多的汉字收录,甚至可以使用造字技法。
D.汉字是一种相对保守的文化形态,仍能作为古人与今人相沟通的媒介。

作者在第⑤段所说的“文字本是—种相对保守的文化形态”包含哪两层意思?
“汉字媚俗”是指使用汉字的人喜欢用“俗字”。其实在当今社会,有很多类似的“弃雅崇俗”的现象,请举出—个例子,说说你的看法。

来源:2015年高考备考高三语文模拟测试卷冲刺版【福建版】1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改编】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在小日子里生长与飘零         程耀恺
董桥偶于市上得到一枚闲章,材质也许不敢恭维,印文却是绝妙好辞:“我是个村郎,只合守篷窗、茅屋、梅花帐。”这十五个字,印在纸上,无论怎么读,感觉都是一首诗,而诗眼就在“只合”二字上,这个村郎,肚子里肯定贮了些墨水,却不想“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你若以为他是一个胸无大志、不求上进的人,那就大错特错了。篷窗、茅屋、梅花帐,是他的选择。
我也是个村郎,因为时代发生了骤变,“篷窗、茅屋、梅花帐”像云彩一样飘逝了,我够不着了。这时候,城市吸纳了我,没办法,我只有在城市里过日子。城里的日子,有采采流水的好日子,有蓬蓬远春的美日子,有举步维艰的难日子,有平淡无奇的小日子,也有鲜花着锦的大日子。在这当中,我偏偏选择了小日子,我只和过小日子。
别看这小日子,就是“白菜豆腐保平安”,没这么简单。过小日子。还有不管风吹浪打,自有风景可看的一面;过小日子,还有在你不想走的路上来来往往,在你不想呆的地方,安家落户,与你不相识的人,同舟共济的一面。说到底,过小日子的真谛,就是不拘酸甜苦辣,自然而然地生活。
诚如托尔斯泰所言,各家各有各的幸福与不幸,小日子从来就不是千篇一律。至于我的小日子,说得好听点,就是锅碗瓢勺交响曲,说得直白些,便是柴米油盐酱醋茶。只不过,因为我粗识几个字,在开门七件事之外,我也买些书籍与刊物,这样一来,烹文煮字也就和我的小日子水乳交融在了一起。
过小日子,当然要精打细算了,但绝不仅仅是精打细算。有朋自远方来,曾经共患难,而今相去三千里,相隔三十年,最难风雨故人来,开茅台,泡龙井,倾其所有款待,也在所不惜。又譬如,买一件羊毛衫,通常要问问价,说不定还要货比三家。若是添置电脑、数码相机之类,那就只在贵的里挑,拒绝便宜货。花钱的事,正如女人的面霜,往脸上抹不心疼,但绝对不会往身上抹。总而言之,铢积寸累,是小日子的本色;一掷千金,是小日子的彩色。如此说来,小日子不是富,小日子也不是穷,贫困与富有,在小日子里,是没有重量、没有颜色的词儿。小日子好比量体裁衣,无所谓峨冠博带,称心如意才是根本。
像我这样过着小日子的人,没有一个不是生活在两重世界里的人。八小时之内,我是必然王国里的臣民,只知道为生存而生存;八小时之外,我是自由王国里的臣民,可以为看云而看云。我当臣民的时候,就听天由命;我当百姓的时候,就笑骂由心。我知道,一个人活着,就得忍耐我们必须忍耐的,也要创造我们必须创造的。幸亏还懂得这一点点小道理,才不致被两重世界撕裂开来,依旧是个完整的过小日子的人。
有一阵子,我在广州的一家公司做事。公司为房地产商做策划销售,我们就让甲方打广告,说什么“高官不如高薪,高薪不如高寿,高寿不如高兴——买某某花园,就是买高兴!”我做策划做得久了,卖房子卖得多了,就明白买房子这件事,不见得有多少高兴,有点高兴,终归也要被折腾成落花流水。后来我退出了江湖,回到老房子里,回到小日子里,我下了决心,固守我的老巢,我深知小日子经不起折腾。小日子就像一只提水的木桶,外边至少要有一道箍儿箍着,才不致散板,不折腾就是小日子的箍儿,有了这道箍儿,小日子就能循序渐进,就能风平浪静。
跨过了青年的混乱,越过了中年的不安,迈过了老年的苍凉,我的人生,就在小日子里生长与飘零,如同一片树叶,在森林里生长与飘零。
(选自《思维与智慧》)
文章第①段从董侨偶于市上得到一枚闲章写起,请分析这样写的作用。
体会文中第⑤、⑥段画线处两句话的深刻含意。
(1)花钱的事,正扣士人的面霜,往脸上抹不心疼,但绝对不会往身上抹的。
(2)一个人活着,就得忍耐我们必须忍耐的,也要创造我们必须创造的。
作者笔下的“小日子”充满了思辨色彩,根据文意试从不同角度加以探究。

来源:2015年高考备考高三语文模拟测试卷冲刺版【福建版】1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改编】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下笔不觉师造化
黄宾虹一生绘画艺术的大进展,多发生在他隐居的时期。这并不是纯粹的巧合,无需应酬杂务的宁静生活可以让他深思内省,促使画作和自然风景、隐居生活进一步契合。池阳湖画风之变是一次突变,源自他对江湖水光天色的写生,也来自他蓄积已久的思考,还来自苦涩现实对他心灵的影响。其弟子王伯敏多年后还难忘他老师的教诲:“读书的人,要甘于寂寞。寂寞能安定,定则心静,静则心清,清则心明,明则明白一切事理。作画,墨是黑的,只要眼明心清,便能悟出知白守黑的道理,画便猛进。”
1929年的一件盛事是教育部在上海举办的第一届全国美术展览,南北国画家都参加。此时在上海美专任教的黄宾虹参加了展出工作,并发表了评介文章《美展国画谈》。文章提倡士大夫的逸品画格,以为不必求悦于人,人不知而不愠,才是真画者;还以为当时沪上流行的一种是细谨、工于涂泽的媚人习气,另一种是自矜才气、沦于放诞的欺人画风,以浮滑为潇洒、以轻软为秀润,真画者反不合时宜。他希望画者能坚持避俗趋雅的操守,力求华滋浑厚的画风,不要因一时俗世弃取而改变。
黄宾虹一向以为书画同源,所以称作画为“写画”。他以为上古时代书画不分,如伏羲画八卦,仓颉造字的一种主要方式就是象形,中国最早的文字中已有横线、纵线、弧线等线条形式;汉以后虽分书画,但仍是道归于一,三代以上笔法可从甲骨、古玉、铜器中求之。他在1929年编辑的《滨虹草堂古印谱》里曾谈到古印上的籀篆文字:点画的肥瘦方圆奇正各不同,有助于绘画笔法;而结构的疏密、参差离合、抑扬顿挫、回环往复,更可见章法布置之妙。所以,他作画时要置备金石拓本在案头。他由古玺印这种上古金石实物、临近原始的艺术形式中悟出笔法要旨,认识到书法、文字、金石、绘画都是同一来源,即来源于自然山水,从而找到回归造化之路。
黄宾虹常提到古代书法家从观察自然中有所领悟,如在雨后看车行泥沼,车轮在泥中转动犹如笔被纸墨所滞却仍圆转,不疾不徐、不粘不脱,由此笔法大进。他也常以自然山水之理来诠释自己的笔法,如“平”就是如风吹水动、一波三折;“圆”如行云流水、宛转自如,而石有棱角、树有桠杈,则是圆中有方;“变”则如石有阴阳向背、树有交互参差,山有起伏显晦、水有缓急动静。1922年他在给友人陈柱尊的信里说到,自己是以山水作字,而以字来作画。可见,他已将山水自然之理、《说文》六书之法、书法、画法相互打通。
现代画家以画为道抑或以画为艺,这种人生态度和价值取向上的对比,在黄宾虹和张大千身上表现得最为明显。张大千一生充满传奇色彩,黄宾虹一生平静淡泊。张大千1925年在上海举办第一次个人画展,26岁就扬名南北,后又去北平办画展,被称为“南张北溥”,可谓名满天下;而黄宾虹虽较早就有“南黄北齐”之称,但他直至1943年才在上海举办第一次个人画展,这时他已经80岁了。
黄宾虹自来沪上就以鉴赏、鉴别真伪著称;而张大千仿作的石涛画,甚至瞒过了当时的大行家罗振玉、黄宾虹及其老师曾髯,可谓出神入化。还有对画与钱的关系,黄宾虹一生力避卖画,多以画赠友人知己。虽有润笔,与他的名气相比也很低,他一直严守传统士大夫不言阿堵的精神,过着清寂的学人生活;而张大千却有着对金钱的开通看法和潇洒追求,有过极高的润格,也卖商品画,出手阔绰。不同的人生态度最终体现在他们的画中,黄宾虹的画是典型的恪守传统的雅正的士夫画,张大千的画则有趋向民间、时尚的意趣。两人都是一代宗师,只是在境界上和被认可的领域不同而已。
(摘编自吴晶《画之大者——黄宾虹传》)
黄宾虹一生绘画艺术的大进展,多发生在他的隐居时期。这是什么原因?请简要分析。
黄宾虹作画时为什么要把金石拓本摆在案头?请简要分析。
尽管黄宾虹和张大千都是一代宗师,但二人的人生态度、对金钱的看法以及艺道旨趣却大相径庭。这给你什么样的启示?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来源:2015年高考备考高三语文模拟测试卷冲刺版【福建版】1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请选择恰当的成语填入横线处。
《红楼梦》是中国古典文学的巅峰之作,与其他人作品相比绝对是            这部不朽的文学巨作,经曹雪芹           ,“披阅十载,增删五次”才完成了前80回。我们在拜读时要认真研究,多方探讨,还要多读读红学家的言论,多看看其中的诗词歌赋的解读,多想一想才能明白其中的主旨,对的就接受,不对的就抛弃            是要不得的。

A.卓尔不群呕心沥血囫囵吞枣 B.与众不同积心积虑生吞活剥
C.鹤立鸡群呕心沥血囫囵吞枣 D.出类拔萃积心积虑生吞活剥
来源:2015年高考备考高三语文模拟测试卷冲刺版【福建版】1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户籍制度像一堵无形的墙,不仅催生出大都市与中小城市、沿海城市与内地城市的“泛二元”的格局,而且把城乡切割为二元结构。
B.教育部部长袁贵仁讲话指出,要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必须从解决人民群众关心关注的问题作为改革重点,找准突破口,敢啃硬骨头。
C.有公众质疑,张炜的《你在高原》获奖不但加重了矛盾文学奖对于公众的困惑,而且阻碍了公众进入纯文学领域。
D.大范围的雾霾使长三角地区变得“灰头土脸”,绍兴、湖州等地空气质量曾一度达到重度污染程度。
来源:2015年高考备考高三语文模拟测试卷冲刺版【福建版】1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把下列句子组成语意连贯的语段,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①当下中国人的就业环境早已不再是大同小异的国有企事业单位。
②而对于创作者、策划者来说,现代职场中的尔虞我诈、勾心斗角,则是再典型不过的畅销元素,也就必然成为作者们重要的创作素材。
③市场经济带来的外资、民资企业等新型的就业环境,是此前的中国人从未面临过的新事物。
④职场小说的流行有必然的原因。
⑤这些新经济机构经过三十年的发展,其中沉淀下来的传奇和故事,当然值得文学作品去反映;
⑥另一方面,读者也期待能从文学作品中获得经验或激励,以缓解自己在职场中面对的巨大压力;                

A.④③⑤①⑥② B.④③⑤⑥①② C.④①③⑤⑥② D.③⑤④①⑥②
来源:2015年高考备考高三语文模拟测试卷冲刺版【福建版】1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市政建设部门要在古镇磁器口修建一家豪华宾馆,欲将一处古代民居拆除。市民们闻讯后,纷纷要求政府修改方案,保留这一古迹,他们推荐了三位代表去反映情况。这三位代表是:土生土长的王大爷、建筑学家李教授和历史学家周教授。请根据他们不同的身份,各拟一句话,表明反对的理由。
⑴ 王大爷:                                                                   
⑵ 李教授:                                                                   
⑶ 周教授:                                                                   

来源:2015年高考备考高三语文模拟测试卷冲刺版【福建版】1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有个屡遭挫折、穷困潦倒的人准备跳崖自尽。崖边一株低矮的树听到这个人的痛苦经历后,也不觉流下了眼泪。人问其故。树说:“我怕是这世界上最辛苦的树了。你看我,生在岩石缝隙之间,食无土壤;渴无水源,环境恶劣,让我枝干不得伸展,形貌生的丑陋;根基浅薄,又使我风来欲坠,寒来欲僵。看我似坚强无比,其实我是生不如死呀。”人劝树与他一同赴死。树说:“我死倒是极容易,但这崖边便再也无其他的树了,所以不能死呀。”人不解。树接着说:“你看到我头上的这个鸟巢没有?此巢为两只喜鹊所筑,一直以来,他们在这巢里栖息生活,繁衍后代。我要是不在了,那两只喜鹊可咋办呢?”人听罢,忽有所悟,就从悬崖边退了回去。其实,每个人都不只是为了自己活着。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题目: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义的范围,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来源:2015年高考备考高三语文模拟测试卷冲刺版【福建版】1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