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朝阳市三校协作体高三下学期第一次联考理综化学试卷
设NA表示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值,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标准状况下,1.12L1H2和0.1g 2H2均含有0.1NA个质子 |
B.在同压不同温的情况下,质量相同的氧气和臭氧所含氧原子数不相同 |
C.标准状况下,11.2L庚烷完全燃烧后生成的CO2分子数为3.5NA |
D.常温下,将5.6 g 铁投入足量的浓硫酸中转移电子数为0.3 NA |
下列离子方程式书写正确的是
A.向KI与稀硫酸的混合溶液中通入氧气:4H++O2+6I- = 3I2+2H2O |
B.亚硫酸钠溶液与双氧水混合:SO32-+2H2O2 = SO42-+2H2O+O2↑ |
C.a mol FeI2溶液中通入2a mol Cl2:2Fe2++4I-+3Cl2 = 2I2+2Fe3++6C1- |
D.硅酸钠溶液中通入过量的CO2:SiO32-+CO2+H2O = H2SiO3↓+CO32- |
25℃时进行四组实验,其中“实验内容”与对应“现象或结论”关系错误的是
选项 |
实验内容 |
现象或结论 |
A |
向2SO2+O22SO3的平衡体系中加入由18O构成的氧气 |
则SO2中的18O的含量会增加 |
B |
向pH=1的盐酸和醋酸各0.5L的溶液中各加入1.4g铁粉 |
醋酸中生成H2的速率快且最终气体量多 |
C |
以石墨为电极,电解KI溶液(其中含有少量酚酞和淀粉) |
阴极逸出气体且附近溶液渐呈红色 |
D |
以Pb为负极,硫酸溶液为电解质的铅蓄电池,在放电过程中 |
负极质量增加,SO42-向负极迁移,溶液pH增大 |
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A.将物质的量浓度为10-3mol/L的醋酸和pH=11的NaOH溶液等体积混合后,溶液显碱性
B.上图可表示常温下,稀释HA、HB两种酸的稀溶液时,溶液pH随加水量的变化,则同浓度的NaA溶液的pH大于NaB溶液
C.25℃时,pH=2的1.0 L 醋酸溶液中水电离出的H+的数目为10-12NA
D.某吸热反应能自发进行,则该反应一定是熵增的反应
X、Y、Z、W、R是周期表前20号元素,它们的原子序数依次增大,X与R,Y与W分别同主族,Z原子最外电子数是W原子最外层电子数的一半,X与Y可形成X2Y和X2Y2两种液态化合物。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25℃时0.1mol/LX2W溶液的pH>1-lg2 |
B.溶液中水的电离程度:RYX>R2W |
C.热稳定性:X2Y>X2W |
D.由X、Y、Z、W、R五种元素组成的一种化合物可作净水剂 |
在盛有足量A的体积可变的密闭容器中,加入B,发生反应:A(s)+2B(g)4C(g)+D(g) △H<0。在一定温度、压强下达到平衡。平衡时C的物质的量与加入的B的物质的量的变化关系如下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若保持压强一定,当温度升高后,则图中θ>45° |
B.若再加入B,则正、逆反应速率均逐渐增大 |
C.平衡时B的转化率为50% |
D.若保持压强一定,再加入B,则平衡后反应体系气体密度减小 |
某Na2CO3、NaAlO2的混合溶液中逐滴加入1mol·L-1的盐酸,测得溶液中的HCO3-、CO32-、AlO2-、Al3+离子的物质的量与加入盐酸溶液的体积变化关系如图所示,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原混合溶液中的CO32-与AlO2-的物质的量之比为1:2 |
B.V1:V2=l:5 |
C.M点时生成的CO2为0.05mol |
D.e曲线表示的离子方程式为: Al(OH)3+3H+= Al3++3H2O |
(12分)在右图均用石墨作电极的电解池中,甲池中为500mL含某一溶质的蓝色溶液,乙池中为500mL稀硫酸,闭合K1,断开K2进行电解,观察到A电极表面有红色的固态物质生成,B电极有无色气体生成;当溶液中的原有溶质完全电解后,立即停止电解,取出A电极,洗涤、干燥、称量,电极质量增重1.6g。请回答下列问题:
(1)电解过程中,乙池C电极发生反应的电极反应式 。
(2)甲池电解时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
(3)甲池电解后溶液的pH= ,要使电解后溶液恢复到电解前的状态,则需加入 ,
其质量为 g。(假设电解前后溶液的体积不变)
(4)电解后若再将K1断开,闭合K2,电流计指针发生偏转,则D电极发生反应的电极反应式 。
(15分)化合物AX3和单质X2在一定条件下反应可生成化合物AX5,该反应不能彻底。回答下列问题:
(1)已知AX3的熔点和沸点分别为-93.6 ℃和76 ℃,AX5的熔点为167 ℃。室温时AX3与气体X2反应生成lmol AX5时,放出热量123.8 kJ。该反应的热化学方程式为 。
(2)一定条件下,反应AX3(g)+X2(g)AX5(g)在容积为10 L的密闭容器中进行。起始时AX3和X2均为0.2 mol。反应在不同条件下进行a、b、c三组实验,反应体系总压强随时间的变化如图所示。
①用P0表示开始时总压强,P表示平衡时总压强,用α表示AX3的平衡转化率,则α的表达式为 。由此计算实验c中 AX3的平衡转化率:αc为 。若在实验a中再加入0.1mol AX5,再次达平衡后AX3的平衡转化率将 。(填“增大、减小或不变”)
②下列不能说明反应达到平衡状态的是 。
A.混合气体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保持不变 |
B.混合气体密度保持不变 |
C.体系中X2的体积分数保持不变 |
D.每消耗1 mol AX3的同时消耗1 mol AX5 |
③计算实验a从反应开始至到达平衡v(AX5)化学反应速率为 mol/(L·min)。(保留2位有效数字)
④图中3组实验从反应开始至到达平衡时的化学反应速率v(AX5)由大到小的次序为 (填实验序号);与实验a相比,其他两组改变的实验条件是:b 、c 。该反应在实验a和实验c中的化学平衡常数的大小关系是Ka Kc(填“>、< 或 =”),其中Kc= (注意标明单位,且保留小数点后1位)。
某化学兴趣小组为探究Cl2、Br2、Fe3+的氧化性强弱,设计了如下实验:
(1)①装置A中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是 。
②整套实验装置存在一处明显的不足,请指出 。
(2)用改正后的装置进行实验,实验过程如下:
实验操作 |
实验现象 |
结论 |
打开活塞a,向圆底烧瓶中滴入适量浓盐酸;然后关闭活塞a,点燃酒精灯。 |
D装置中:溶液变红 E装置中:水层溶液变黄,振荡后,下层CCl4层无明显变化。 |
Cl2、Br2、Fe3+的氧化性由强到弱的顺序为: |
(3)因忙于观察和记录,没有及时停止反应,D、E中均发生了新的变化。D装置中:红色慢慢褪去。E装置中:CCl4层先由无色变为橙色,后颜色逐渐加深,直至变成红色。
为探究上述实验现象的本质,小组同学查得资料如下:
ⅰ.Fe3+ +3SCN-Fe(SCN)3是一个可逆反应。 ⅱ.(SCN)2性质与卤素单质类似。氧化性:Cl2> (SCN)2。 ⅲ.Cl2和Br2反应生成BrCl,BrCl呈红色(略带黄色),沸点约5℃,它与水能发生水解反应,且该反应为非氧化还原反应。 ⅳ.AgClO、AgBrO均可溶于水。 |
①用平衡移动原理(结合上述资料)解释Cl2过量时D中溶液红色褪去的原因 ,现设计简单实验证明上述解释:取少量褪色后的溶液,滴加 溶液,若溶液颜色 ,则上述解释是合理的。
②探究E中颜色变化的原因,设计实验如下:
用分液漏斗分离出E的下层溶液,蒸馏、收集红色物质,取少量,加入AgNO3溶液,结果观察到仅有白色沉淀产生。请结合上述资料用两步方程式(离子或化学方程式不限定)解释仅产生白色沉淀原因 、
[化学——选修3:物质结构与性质](15分)前四周期原子序数依次增大的六种元素A、B、C、D、E、F中,A、B属于同一短周期元素且相邻,A元素所形成的化合物种类最多,C、D、E、F是位于同一周期的金属元素,基态C、F原子的价电子层中未成对电子均为1个,且C、F原子的电子数相差为10,基态D、E原子的价电子层中未成对电子数分别为4、2,且原子序数相差为2。
(1)六种元素中第一电离能最小的是 (填元素符号,下同),电负性最大的是 。
(2)黄血盐是由A、B、C、D四种元素形成的配位化合物C4[D(AB)6],易溶于水,广泛用作食盐添加剂(抗结剂)。请写出黄血盐的化学式 ,1 mol AB-中含有π键的数目为 ,黄血盐晶体中各种微粒间的作用力不涉及 (填序号)。
a.离子键
b.共价键
c.配位键
d.金属键
e.氢键
f.分子间的作用力
(3)E2+的价层电子排布图为 ,很多不饱和有机物在E催化下可与H2发生加成反应:如①CH2=CH2、②HC≡CH、③、④HCHO。其中碳原子采取sp2杂化的分子有 (填物质序号),HCHO分子的立体结构为 形,它加成产物的熔、沸点比CH4的熔、沸点高,其主要原因是(须指明加成产物是何物质) 。
(4)金属C、F晶体的晶胞结构如图(请先判断对应的图),C、F两种晶体晶胞中金属原子的配位数之比为 。金属C的晶胞中,若设该晶胞的密度为a g/cm3,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值为NA,C原子的摩尔质量为M,则表示C原子半径的计算式为 。
[化学——选修5:有机化学基础](15分)利用芳香烃X和烯烃Y可以合成紫外线吸收剂BAD。
已知:G不能发生银镜反应,B遇FeCl3溶液显紫色,C到D的过程为引入羧基(—COOH)的反应。其中BAD结构简式为:
BAD的合成路线如下:
试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结构简式Y D 。
(2)属于加成反应的有 (填数字序号)。
(3)1molBAD最多可与含 molNaOH的溶液完全反应。
(4)写出方程式
反应④ 。
F+E 。
(5)E有多种同分异构体,判断符合下列要求的同分异构体数目为 种。
①能发生银镜反应
②遇FeCl3溶液显紫色
③核磁共振氢谱图中有四个吸收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