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惠州市高二上期末学分认定考试(文)生物卷
下列哪项不是由人体内环境成分明显变化引起的病症( )
A.浮肿 | B.手足抽搐 | C.贫血 | D.尿毒症 |
正常情况下,动物组织细胞从组织液中吸收氧气的数量主要取决于
A.组织液中氧气的浓度 |
B.细胞膜上氧气载体的数量 |
C.细胞液中二氧化碳的浓度 |
D.细胞中ATP的数量 |
研究发现,胰岛素必须与细胞膜上的胰岛素受体结合,才能调节血糖平衡。如果人体组织细胞膜缺乏该受体,则可能导致
A.细胞减缓摄取血糖,血糖水平过高 |
B.细胞减缓摄取血糖,血糖水平过低 |
C.细胞加速摄取血糖,血糖水平过高 |
D.细胞加速摄取血糖,血糖水平过低 |
人体内血细胞、肌细胞、淋巴细胞所处的内环境依次是
A.血浆、体液、体液 | B.血液、体液、淋巴 |
C.血浆、组织液、淋巴 | D.血液、细胞外液、体液 |
下列哪项叙述最适于描述稳态的生理意义
A.使体温维持相对稳定 |
B.使体液的pH值维持相对稳定 |
C.使内环境的渗透压维持相对平衡 |
D.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
“人类不能生活在纯氧的环境中”,这一叙述是( )
A.不对的,因为身体细胞需要氧,以氧化有机物获得能量 |
B.不对的,因为人体所吸收的纯氧经呼吸道进入血液时,已有许多CO2产生,不影响呼吸的调节。 |
C.对的,因为血液中应有适量的CO2作为调节呼吸作用的物质 |
D.对的,因为纯氧会使身体细胞的氧化作用太剧烈,而无法维持恒定性 |
组织液大量积累在组织间隙会导致组织水肿,下列各项不引起组织水肿的是
A.营养不良,血浆蛋白含量减少 |
B.花粉过敏引起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 |
C.肾小球肾炎导致蛋白尿 |
D.食物过咸导致血浆渗透压增高 |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生长素可以加快新陈代谢,因而生长素是种高效的酶 |
B.生长素总是从高浓度处向低浓度处运输 |
C.CO 2可以有效刺激呼吸中枢,从而使呼吸加深加快,因而CO2也可以调节生命活动 |
D.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共同调节血糖,让血糖浓度稳定在一定范围内,因而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之间表现为协同作用 |
下列有关突触结构和功能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A.突触前膜与后膜之间有间隙 |
B.兴奋由电信号转变成化学信号,再转变成电信号 |
C.兴奋在突触处只能由前膜传向后膜 |
D.突触前后两个神经元的兴奋是同步的 |
下列激素中,除( )外,都是由垂体分泌的?
A.生长激素 | B.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 |
C.促性腺激素 | D.促甲状腺激素 |
在下列叙述中,错误的是( )
A.激素的作用与神经的调节作用密切联系 |
B.能产生激素的细胞不一定能产生酶 |
C.激素产生后一般作用于其它细胞 |
D.能产生酶的细胞不一定能产生激素 |
下列每组疾病中,由同一种激素分泌异常所引起的疾病是( )
A.糖尿病和坏血病 | B.侏儒症和肢端肥大症 |
C.呆小症和侏儒症 | D.巨人症和大脖子病 |
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是通过膜内外电位的变化产生( )
A.电荷 | B.局部电场 | C.局部电流 | D.电势 |
神经冲动在神经细胞间的传递是通过( )完成的
A.突触 | B.突触小体 | C.突触前膜 | D.突触后膜 |
在1条离体神经纤维的中段施加电刺激,使其兴奋。如图表示刺激时的膜内外电位变化和所产生的神经冲动传导方向(横向箭头表示传导方向)。其中正确的是
在哺乳动物调节体温方面,皮肤作为( )
A.感受器 | B.效应器 |
C.感受器和效应器 | D.协调中枢 |
某人能读书看报,也可以写文章,但就是听不懂别人说的话,受损伤的区域是( )
A.大脑皮层运动区 | B.大脑皮层言语区 |
C.小脑 | D.下丘脑 |
神经系统的基本结构单位是( )
A.灰质 | B.白质 | C.神经元 | D.轴突 |
关于反射和反射弧关系的叙述正确的是
A.反射活动并不完全通过反射弧来完成 |
B.反射活动必须通过反射弧来完成 |
C.只要反射弧完整必然出现反射活动 |
D.反射和反射弧在性质上是完全相同的 |
关于吞噬细胞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吞噬细胞只在非特异性免疫中发挥作用 |
B.吞噬细胞只在特异性免疫中发挥作用 |
C.吞噬细胞不属于免疫细胞 |
D.吞噬细胞在特异性免疫和非特异性免疫中都发挥重要作用 |
在细胞免疫中,效应T细胞发挥免疫作用的机制是( )
A.激活靶细胞内的溶酶体酶 |
B.与抗原结合使其失去活性 |
C.直接吞噬靶细胞将其分解 |
D.将抗原呈递给B淋巴细胞 |
大面积烧伤时,若护理不当,易发生感染而引起严重后果,原因是( )
A.特异性免疫的能力减弱 |
B.非特异性免疫的能力减弱 |
C.体液大量损失 |
D.营养物质不能及时补充,影响皮肤再生 |
下列是关于生长素的有关实验,全部给予右侧光照结果不向光弯曲生长的是( )
A.(2)(3)(5) | B.(2)(3)(5)(7) |
C.(2)(3)(5)(6)(7) | D.(2)(3)(5)(6) |
下列生产措施中与植物激素无关的一组是( )
A.果树整枝修剪 | B.带芽的枝条扦插 |
C.移栽植物时剪去部分叶片 | D.棉花摘心 |
可以证明生长素低浓度促进生长,而高浓度抑制生长的例子是
A.植物的茎向光生长 |
B.顶端优势 |
C.生长素集中在生长旺盛的部位 |
D.生长素促进扦插枝条生根 |
把成熟的苹果与未成熟的香蕉密封在一起,可促使香蕉成熟,是由于苹果放出了
A.乙烯 | B.赤霉素 | C.脱落酸 | D.细胞分裂素 |
下列关于植物激素的叙述,错误的是( )
A.赤霉素能促进细胞伸长 |
B.细胞分裂素存在于植物体任何部位 |
C.乙烯是一种气体激素 |
D.脱落酸能抑制细胞分裂和种子萌发 |
能够延缓叶片衰老的植物激素是( )
A.生长素 | B.赤霉素 | C.细胞分裂素 | D.脱落酸 |
下列除哪种激素外,都能促进植物生长( )
A.生长素类 | B.赤霉素 | C.细胞分裂素 | D.乙烯 |
如图表示某物种迁入新环境后,种群增长速率随时间的变化关系。在第10年时经调查该种群数量为200只,估算该种群在此环境中的环境负荷量约为( )
A.100只 | B.200只 | C.300只 | D.400只 |
生态学家对某地区两个生物种群(Ⅰ和Ⅱ)的存活率进行了调查,结果如图所示。下列关于对种群Ⅰ和Ⅱ实施重点保护时期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种群Ⅰ和Ⅱ都为7~10岁 |
B.种群Ⅰ和Ⅱ都为1~10岁 |
C.种群Ⅰ为0~1岁,种群Ⅱ为6~7岁 |
D.种群Ⅰ为1岁以后各年龄期,种群Ⅱ为7岁以后各年龄期 |
下列关于种群数量变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在理想条件下,种群数量增长的数学模型表示为:Nt=N0λt |
B.一个物种引入新地区后,一定呈“J”型增长 |
C.对家鼠等有害动物的控制,要尽量降至K/2值状态 |
D.一个呈“S”型增长的种群,数量在K(容纳量)左右时增长速率最大 |
如图表示甲、乙、丙三个种群生物对同种食物不同大小个体的捕食比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甲与乙、乙与丙之间存在捕食关系 |
B.甲、丙不可以生活在同一群落的相同垂直结构层次中 |
C.乙对甲、丙的进化起选择作用,而甲、丙对乙的进化不起作用 |
D.在某地区仅有该种类食物存在时,乙种群最可能保持数量的基本稳定 |
下列有关害虫防治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①可以利用捕食、竞争、寄生等种间关系对害虫进行生物防治
②化学防治虽然一定程度上污染了环境,但杀虫效果好,所以要以化学防治为主
③推广抗虫棉时,常与普通棉间行栽种
④化学防治往往会引起害虫再度爆发,因为杀虫剂不仅会杀死害虫的天敌,而且经过选择作用,增强了害虫的抗药性
A.②③④ | B.①②③ | C.①②③④ | D.①③④ |
四川大地震中形成了几十个堰塞湖,今后堰塞湖的演替属于( )
A.初生演替 |
B.先是初生演替,后为次生演替 |
C.次生演替 |
D.先是次生演替,后为初生演替 |
如图是种群特征的概念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①是出生率 | B.②是死亡率 |
C.③是性别比例 | D.④年龄组成 |
下图曲线a、b表示两类生物种群密度与存活率之间的关系。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曲线a代表的种群个体一般体型较大,营养级较高 |
B.依据曲线b,人工养蜂时种群密度中等最好 |
C.对大型动物易地保护,迁移的种群密度不宜过大 |
D.种群密度为d时,曲线b代表的种群个体间竞争最剧烈 |
下列有关水稻农田生态系统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水稻长势整齐,因此群落在垂直方向上没有分层现象 |
B.在群落水平上研究,要研究水稻田的范围和边界 |
C.除草等人为活动能影响群落的自然演替 |
D.水稻田内不规则分布的杂草,属于群落水平结构上的差异 |
关于群落的结构与演替,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可看作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影响的典型实例 |
B.“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应属次生演替的实例 |
C.群落中各种群间不存在地理隔离,因而能进行基因交流 |
D.群落中植物的垂直结构可为动物创造多种多样的栖息空间和食物条件,从而为动物种群分层分布提供了基础 |
如图代表某一生态系统,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及食物链、食物网 |
B.生产者和分解者缺一不可 |
C.能量流动沿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进行 |
D.图示细菌与植物间的箭头指向,表明生态系统中物质与能量均可循环利用 |
下列有关生态系统组成成分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太阳光来源于地球以外,不属于生态系统的成分 |
B.硝化细菌是自养生物,在生态系统中属于生产者 |
C.病毒是异养生物,在生态系统中属于分解者 |
D.蚯蚓是需氧生物,在生态系统中属于分解者 |
下列与激素作用有关的实例是
A.草莓果实自然发育成熟 |
B.人气得“脸红脖子粗” |
C.自然生长的雪松树冠呈塔形 |
D.饥饿时人体血糖仍维持正常水平 |
短跑运动员听到发令枪声后迅速起跑,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起跑动作的产生是条件反射的结果 |
B.调节起跑动作的神经中枢是听觉中枢 |
C.该反射有多个中间神经元先后兴奋 |
D.起跑反应的快慢取决于小脑兴奋的程度 |
下列物质中,可在正常人体的血浆中找到的有( )
A.甲状腺激素 | B.氨基酸 | C.葡萄糖 | D.呼吸酶 |
下列方法与研究目的相符的是
A.用模型建构的方法建立种群增长的数学模型 |
B.用标志重捕法调查土壤小动物的丰富度 |
C.用样方法研究车前草的种群密度 |
D.用标志重捕法调查达乌尔黄鼠的种群密度 |
下图表示人小肠上皮细胞亚显微结构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括号中填数字,横线上填文字)。
(1)膜蛋白ABCD功能各不相同,这主要是由它们的结构差异造成的,导致其结构差异的根本原因是: 。
(2)在小肠上皮细胞中除细胞核外,还含有DNA的细胞器是图中的[ ] 。图中结构4的功能是 。
(3)细胞膜表面还存在水解双糖的膜蛋白D,说明膜蛋白还有 功能。
(4)该细胞的细胞膜不同部位执行特定的功能,从细胞膜的成分角度分析,原因是 不同。
(5)在制备细胞膜时,既不选用小肠上皮细胞也不选用洋葱表皮细胞,而选用哺乳动物成熟的红细胞,其原因是 。若用某种药物处理此细胞,发现细胞吸收钠离子数量明显减少,但对其它离子吸收没有影响,说明化学药品影响的是 。
(10分)如图为某植物叶肉细胞与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有关的部分过程示意图,请回答。
(1)①过程的反应场所是线粒体的 ,此过程中消耗的[H]来自于植物细胞的场所有细胞质基质和线粒体的 。
(2)如果温度下降,过程①的反应速率下降,原因是 。
(3)如果空气中CO2浓度下降,则短时间内(H)的含量变化是 。
(4)若要①过程发生而没有②过程发生,则需要改变的外界条件是 。
如图表示蛋白质合成、加工、运输、分泌的途径,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该过程发生在_______(填“原核”或“真核”)细胞中,理由是 _______ _____。
(2)可以采用________________方法研究分泌蛋白合成、加工、运输和分泌的走向。
(3)溶酶体的形成和 ____________(细胞器的名称)有关,溶酶体能内吞病毒和病菌,体现了生物膜具有 ,其能杀死细菌和病毒因为其内部含有 _______ _____。
为探究不同离子对肠淀粉酶(最适pH为8)活性的影响,某同学开展了相关的实验,其实验步骤和结果见表。请回答:
试管编号及试剂 实验步骤 |
1号1%NaCl溶液(mL) |
2号1% CuSO4溶液(mL) |
3号1% Na2SO4溶液(mL) |
4号蒸馏水(mL) |
|
①加入试剂 |
1 |
1 |
1 |
1 |
|
②加入pH 8缓冲液(mL) |
1 |
1 |
1 |
1 |
|
③加入1%淀粉溶液(mL) |
1 |
1 |
1 |
1 |
|
④加入肠淀粉酶溶液(mL) |
1 |
1 |
1 |
1 |
|
⑤各试管室温下反应2min |
|||||
⑥加入刚配制好的斐林试剂1mL |
|||||
⑦将各试管放入盛有50℃~65℃温水的大烧杯中加热约2min |
|||||
⑧观察、记录结果 |
深砖红色 |
无砖红色 (或浅蓝色) |
浅砖红色 |
浅砖红色 |
|
(1)本实验的自变量是___________,无关变量是__________。
(2)四组实验中属于空白对照的是 号试管的实验。
(3)实验中加入缓冲液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 。
(4)分析结果,得出结论:
①比较3号与4号试管的实验结果,可得出的结论是__________对肠淀粉酶催化活性没有影响。
②比较2号与3号试管的实验结果,可得出的结论是______对(肠淀粉)酶的催化活性有抑制作用。
③比较1号与3号试管的实验结果,可得出的结论是____对(肠淀粉)酶的催化活性有促进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