启教通信息平台
  首页 / 试题 / 高中历史 / 试卷选题

福建石狮石光华侨联中高中三5月份高考模拟文综历史部分

中国地名的来源多种多样,有的以地理上的山河命名,有的以政治因素命名。如山东古代指崤山以东的地区,现在指太行山以东的山东省。下列地名以政治因素命名的是(    )

A.河南 B.南宁 C.洛阳 D.江阴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利玛窦在《中国札记》中说:“虽然我们已经说过中国的政府形式是君主制,但它在一定程度上是贵族政体,……如果没有与大臣磋商或考虑他们的意见,皇帝本人对国家大事就不能做出最后的决定。……所有的文件都必须由大臣审阅呈交皇帝。”利玛窦认为中国明朝时(    )

A.君主制不是中国政府的主要形式 B.内阁一定程度上制约着君权
C.君主与内阁大臣拥有同等决策权 D.内阁掌握着明朝的行政大权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在1833~1915年“共和”、“民主”这两个关键词在部分著作和报刊中出现频率的统计中,1905~1913年“共和”出现的频率远远高于“民主”的频率,其原因包括(    )
①维新变法思想的传播 ②三民主义思想的影响
③新文化运动的推动  ④资产阶级革命运动的发展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有学者认为:“九一八事变中,张学良‘尚有相对而言的独立性和抗御蒋的实力及脾性’,蒋张二人形式上是中央与地方、上级与下级的关系,实质上却是‘平等的同盟关系’,‘中央无法强迫张学良做他不愿意做的事情’。”这一观点旨在说明(    )

A.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激化了中日民族矛盾
B.张学良对东北三省的沦陷负有一定的责任
C.张学良是一个实权派和真正的抵抗主义者
D.中国军队对日本即将发动的侵略战争作了充分准备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有这么一段描述:1959年六七月间,国务院秘书厅的干部在自由议论学习中,从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性质的规律看,认为进行(办)□□□的条件根本不成熟,发展也太急太猛。由于印刷问题,有几个字看不清楚,你认为“□□□”应该是(    )

A.三大改造 B.大跃进 C.人民公社 D.“一五”计划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消费价格指数是反映消费品价格变动趋势和程度的相对数,价格越高,价格指数越大。下表是英国历史上消费品价格指数变化情况,形成表中价格指数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年份
1475
1521
1555
1558
1559
1595
1597
价格指数
100
167
270
370
407
515
685

 
A. 殖民掠夺使金银输入越来越多      B. 生产萎缩使产品供应越来越少
C. 贵族追求享受大量购买奢侈品      D. 资本主义制度在英国已经确立

来源:2011-2012学年山东省冠县武训高中高一下学期第一阶段模块检测历史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全球通史》在谈到英国工业革命时认为:“工业革命不能仅仅归因于一小群发明者的天才,天才无疑起了一定的作用,然而更重要的是l8世纪后期起作用的种种有利力量的结合。”这里的“种种有利力量”不包括(    )

A.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B.圈地运动的开展
C.工厂的出现 D.海外市场的扩大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美国是全球最大的移民国家,在历史上也曾出现过向外移民的热潮。一段时间内,出于对美国社会制度的失望,先后有10万美国人申请移居另一个国家,去接受和体验一种和美国截然不同的体制和生活方式,这种状况最有可能发生在(    )

A.1929-1933年大危机期间 B.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
C.20世纪50-60年代 D.20世纪80年代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一学者这样评价某国政治制度演进:“较少的腥风血雨,较少的声色惧厉,较少的深思高论,只有一路随和,一路感觉,顺着经验走,绕着障碍走,怎么消耗少,怎么发展快就怎么走,……温和中包含着刚健,渐进中累积着大步。”他评价的是(    )

A.法国共和制 B.德国君主立宪制
C.美国总统共和制 D.英国君主立宪制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指出:“在西方的经济确实是一团糟的同时,苏联正在继续进行经济发展方面的独特实验。虽然……伴有严厉的压制和民众的穷困,但实质上是成功的。”这里的“独特实验”是指(    )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新经济政策
C.社会主义工业化 D.高度集中的管理体制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中国在改革开放过程中,经过三次思想解放,人们先后冲破了“个人崇拜”“计划经济崇拜”和“所有制崇拜”,其中冲破“计划经济崇拜”和“所有制崇拜”的关键事件分别是(    )

A.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和中共十二大 B.中共十三大和中共十四大
C.中共十四大和中共十五大 D.中共十五大和中共十六大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法国历史学家布罗代尔说:“一种文明的历史,就是对古代材料中那些对今天仍然行之有效的东西的探索。它有待解决的问题不在于要告诉人们关于希腊文明或中世纪中国我们所知的一切――而是要告诉人们在西欧或现代中国以前的时代与今天仍旧相关的东西。”在这里,布罗代尔强调的是(    )

A.史学是当代人的历史认识      B.以探索的精神研究历史
C.史学无需穷尽人类文明的历史    D.从文明传承的角度阐释历史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古鉴今是我们学历史的目的之一,历史对今天有何启示?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启示一:文明是诅咒还是福音
材料一:历史学家们估计,在全球诸文明中,上层统治阶级仅总人口的1%—2%。各国,无论在哪里,它们都侵占了整个国民收入的一半到三分之二。……显然,文明的到来对人类的平等来说是一种倒退。……但是,就人类的整个历史而言,重要的是人类的确取得了进步。……文明是诅咒还是福音呢?——在过去,文明既是诅咒又是福音
——斯塔夫里阿若斯《全球通史》
(1)以雅典城邦文明为例,你认为“文明的到来对人类的平等来说是一种倒退”的说法正确吗?说明你的理由。试以西方工业文明的兴起为例论证文明既是诅咒又是福音。
启示二:发展中的社会与受到阻滞的领先
材料二:在从约500年到1500年这一时期的大部分时间中,西方是欧亚大陆的不发达地区。我们已看到,这种不发达与中国的发达比较起来,证明是一种优势,因为中国的发达起了使其自身的发展速度放慢的作用。……中国人很自然地认为他们的文明优于其他任何文明,并认为外国人是野蛮人。这种态度虽然可以理解,但却使中国人在一个巨变的时代没有什么变化。相形之下,西欧人正因为自身比较落后,所以乐于并急于学习和适应外界。……最终结果是中世纪文明转变为现代文明,而欧洲人则成为先驱者和受惠者。
——斯塔夫里阿若斯《全球通史》
(2)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在500年到1500年中中国发达的主要表现。据材料说明中国走向没落的原因。
启示三:曲折的逆境奋斗
材料三:“东亚开化中华早,揖美追欧,旧邦新造。飘扬五色旗,民国荣光,锦秀山河普照。我同胞,鼓舞文明,世界和平永保。”
——1912年公布的中华民国国歌歌词
(3)据材料二,指出当时中国的时代精神。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当时世界的经济政治、形势。
(4)据材料、结合相关史实说明材料三中描绘的理想是否得以实现?说明理由。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485年魏孝文帝下诏)富强者并兼山泽,贫弱者望绝一廛(屋舍),致令地有遗利,民无余财,或争亩衅以亡身,或因饥馑以弃业。而欲天下太平,百姓丰足,安可得哉!今谴使者,循行州郡,与牧守(地方官)均给天下之田,还受以生死为断。劝课农桑,兴富民之本。
材料二:正光(521年)以前,时惟全盛,户口之数,比夫晋(西晋)之太康,倍而已矣。
材料三:(正光以后)四方多事,加以水旱,国用不足,预折(预先折算)天下六年租调而征之,百姓怨苦,民不堪命。(注:北魏分裂于534年。)
——以上材料均摘自《魏书》
(1)请根据以上材料,概括北魏孝文帝实施均田制的原因及结果。
(2)有的史学家认为北魏的衰落根源于孝文帝“深慕华风,锐意模仿改革……崇尚文治之风,消灭雄武之风”。结合材料三所及所学知识,评价上述观点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