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黄浦区高三上学期期终调研测试(一模)语文试卷
阅读下文,完成以下小题。
修养高于知识
①网络时代到来以后,传统获取知识的方式已发生了根本变化。经常听到有人讲,现在中国人的国学修养如何如何差,不会作诗,不会写字等等。保卫汉字、保卫中国文化的说辞也时有出现。我们应当如何看待这些问题?我们必须对我们所处的时代有清醒的认识。
②社会生活有一则铁律:由繁向简。由繁向简中又包含一个核心元素,凡事功能至上,审美要求是在满足功能后衍生出来的。白话文普遍流行后,中国人使用文言的水平一落千丈,单就文学的审美功能而言,白话的短处是一望而知的,但何以白话打败文言?道理很简单,由繁向简。简则文化不易垄断,不易只成为少数人的事,这与公平和正义相关。另外,现代社会到来,科学交流中,比如介绍西方科学知识,白话比文言便捷,便捷的东西才能普及。人是趋利避害的,有些选择看似偶然,比如胡适提倡白话,其实他的提倡只是适时顺应了人天性中的某种追求,不然声音再大,也不会有回声。
③严格讲,今天已很少有人会用毛笔写字。单以审美论,毛笔一定高过硬笔,硬笔高过电脑。但何以毛笔会衰落?答案也非常简单,毛笔麻烦,难学,又没有效率,使用还需要一定的外在条件,比如温度,在冬天旅行中使用毛笔很不方便。毛笔先被钢笔取代,而现在则是无笔的电脑时代了。任何事物,当实用功能可以完全被取代后,它原有的地位一定是下降的,它必然会成为专门技艺,比如今天提倡写毛笔字,提倡书法,其实是在提倡一种专门技艺,而专门技艺没有普遍性。
④中国古书,由简牍向雕版发展,也是由繁向简。 因为工业时代,手工一定是专门技艺,没有普及的意义了。
⑤网络时代,对知识价值的判断也相应发生了变化,在这个时代里,我们应当牢记,如果单纯的知识不能作为创新的基础,则这种知识的意义非常有限,创新是一切知识意义的最后结局,如果不能创新,则知识就是一个单纯的储备和保存问题了,而储备保存,人永远比不过电脑。一般说来,在网络时代,单纯知识的地位是下降的,创新才是我们追求的目标。
⑥今天,我们获得一般准确稳定知识的方式已极为便捷,一部手机在手,则人人无所不知了。那么人是不是不需再学习?当然不是,人们更需要学习,不过这种学习有了新的内涵,那就是知识与修养的关系。中国旧话说,“腹有诗书气自华”,它主要指的不是储备了多少知识,而是能不能把知识升华到精神层面。网络时代,如果知识不向精神层面升华,或者我们学习知识而不追求修养,则一切知识的意义也就显示不出来。
⑦今后,网络时代的读书可能会成为一种专门的修身方法,我们在这个过程中享受知识带给我们的快乐从而达到精神的满足。网络时代,那种单纯考查知识的时代已经过去了,个人记忆再好,也只是一种奇特现象,令人尊敬,但不足以让人崇敬了,因为这种单纯的记忆有了更便捷的替代品,而个人修养才是获取知识后达到的别一重境界,这是机器不可能替代的,因为人的精神世界无比独特丰富。
⑧因而,网络时代,我们追求知识的目标主要在于显示个人修养,读书更多时候是专门陶冶情操的方式,这时候有电脑,但我们也还是要捧起书本来,因为这样才有仪式感。电脑时代,单纯炫耀知识的时代已经远去,考验修养的时代到来了。
第①段中加点词“根本”,能否换成“巨大”?请简析。
第②段从□□和□□两方面对“由繁向简”这一社会生活铁律进行了阐释。
下列有关网络时代对知识价值的判断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对知识价值的认识发生根本变化,不以单纯知识积累为目的。 |
B.人们获取知识的方式极为便捷,对学习行为赋予了新的内涵。 |
C.读书将成为一种专门的修身方法,不是为了单纯的知识考查。 |
D.人们追求知识的目标发生了变化,主要在于显现个人的修养。 |
把下列语句组织起来填入第④段方框处,语意连贯的一项是( )
①中国古书传统的装订形式也极度完美,
②中国雕版印刷何等精美,
③但人类书籍的最后装订形式还是走向了现在我们看到的洋装,这是没有办法的事。
④但最终人类的印刷方式没有止步于雕版而是走向了双面机械印刷,
⑤因为雕版属于手工,而双面轮转技术出现则是工业时代的标志。
A.②③①④⑤ | B.②④⑤①③ |
C.①④⑤②③ | D.①③②④⑤ |
第⑥段引用“‘腹有诗书气自华’”的用意是 。
第⑤段与第⑧段中的画线句是否矛盾?联系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阅读下文,完成以下小题。
森林里的阳光
一
(1)我很幸运,我的楼下就有一片森林。
(2)一天早晨,我去林子里散步,阳光柔和而温暖。忽然,我看到树枝上有几只鸟儿在叽叽喳喳歌唱。它们面朝太阳,昂头挺胸,唱得是那样响亮投入,那样虔诚真情,那样痴迷陶醉……很显然,它们是在迎接太阳,感谢太阳;是在早晨向太阳问好呢!
(3)这样的情形,只要你留意,在有阳光的森林里经常能看到,因为阳光是鸟儿生命的希望。据说,夜莺非常需要从阳光中获得灵感,只要有阳光,就足以使它不断鸣唱。如果把它关在暗处,一旦让它重返阳光,它会欣喜若狂地大唱特唱。而云雀看到太阳升起,更会激动得冲出森林,唱着飞向太阳,把快乐带上蓝天。
(4)“鸟如此,人亦如此,这是万物的感受。”法国浪漫主义历史学家米什莱在《大自然的诗》里说得好,“印度古老的吠陀的每一行都是在歌颂阳光。”“印度人以为,凡是动物,尤其是最有智慧的,比如大象在创造生命时,会向太阳致敬,会在晨曦微露时向它致谢,它们会在内心唱一首感恩歌。”
(5)大象们在内心默默感恩,而鸟儿们是唱出来的。所以那几只鸟儿唱得如此热情洋溢;所以每天晨曦微露时,我都能听到森林里的鸟儿开始集体大合唱,那是迎接太阳的隆重仪式;千百只鸟儿,面向东方,此起彼伏地歌唱,唱得轰轰烈烈,唱得森林震动,唱得阳光摇晃……
(6)于是,森林歌唱起来,森林的阳光也歌唱起来……
二
(7)我喜欢幽深茂密的森林,喜欢绿意葱茏的森林,但我更喜欢阳光中的森林!
(8)阳光中的森林更通透更明亮,意气风发,神采飞扬;森林中的阳光更温柔更多情,不温不火,恰如其分。我说不清是森林成就了阳光,还是阳光成就了森林。但我知道,森林里的阳光是经森林滤过的;经森林滤过的阳光,变无形为有形,一缕缕,一丝丝,像姑娘长长的金发,更像一张金色的网,倾泻而下,触手可及……
(9)几个小孩在森林里玩,他们肯定是被这美妙的阳光迷住了,忍不住纷纷伸手去抓,去捕捉;嘻嘻哈哈,又蹦又跳。他们捉住了阳光,捏在手心里,慢慢地小心翼翼地松开手指瞧:啊,阳光逃走啦!于是再伸手去抓,去捕捉……
(10)一群鸟儿羡慕地看着孩子们,似乎有点不服气。它们突然从树枝上飞下来,在一缕缕、一丝丝的阳光里穿梭往来,是在向孩子们宣战:看谁能把阳光剪断?可它们剪来剪去剪不断,阳光依然一缕缕一丝丝,引来孩子们一阵嘲笑……
(11)捕捉也好,剪断也好,那都是游戏,不必计较。值得高兴的是,森林的阳光里,回荡着鸟儿的叽叽喳喳、孩子们的欢笑……
三
(12)森林的阳光是魔术师,那一缕缕一丝丝的阳光,就像一支支法力无边的魔杖,会指挥森林表演各种各样琳琅满目让人目瞪口呆的魔术——
(13)魔杖点到绿叶,绿叶更绿;点到黄叶,黄叶更黄。魔杖点到花朵,花朵开得格外娇艳芳香。魔杖点到树干,树干的一面亮,另一面却暗,就像一张反差强烈的阴阳脸。许多不显眼的地方,比如墙角、路边、草丛、树下……只要魔杖出现,那里就成了迷人的风景;即便是一棵小草,也会有精彩表现;就连一块晒热的石头,也变得热情洋溢、笑容可掬……
(14)有一次,我走过林间的大草坪,看见大树的影子,映在青草地上,有的像蝴蝶,有的像巫婆,有的像睡美人,有的像美人鱼……风一吹,一幕幕有趣的童话剧就开场了——森林的阳光,这支魔杖,就是它们的总导演。
(15)还有一次,我走过一棵枫树,看到两片枫叶被魔杖点得玲珑剔透、鲜红透亮。我喜不自禁,看了又看。待我不舍地走了几步,回头再去看时,那两片红叶却已经不见踪影。我知道,魔杖又把它们变回了原形,它们正掩藏在叶丛里,笑我呢……
(16)那一支支魔杖,让森林变化无穷、精彩纷呈;让森林生动起来,热闹起来。森林于是就有了灵气,有了变化,有了丰富想象……在这样的森林里散步,实在是无比惬意,心情大好;如果端起相机,还能把这些稍纵即逝、不可多得的变幻,定格成永久的图画!
四
(17)这时天色已晚,太阳落到森林边缘的时候,越来越大,越来越红,很快地,给森林镶上了一道金边;渐渐地,又把整个森林染红。它用红光在青草地上写字:生命——成长。啊,生命靠太阳,成长靠太阳,难怪歌德在临终时还呼喊:“阳光!再来点阳光!”
(18)而这时,太阳即将离去……
(19)我看到鸟儿们都齐刷刷飞到了树枝最高处,静静地,深情地,不舍地看着夕阳……它们肯定是希望夕阳慢点走,再多待一会儿吧。那只黑猫已经躺着晒了很久的太阳,这时突然站立,面朝夕阳,痴痴相望。它是在内心默默感恩呢?还是在默念:亲爱的太阳,请明天再来此地,我会等你……
第(8)段画线句运用了形象而生动的比喻,请对此加以分析。
根据文意,在方框内填入小标题,并简述理由。
段落 |
一 |
二 |
三 |
四 |
小标题 |
|
游戏 |
魔术师 |
呼喊与默念 |
对第(10)段的描写加以赏析。
下列对第(13)段画线句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这一句由三个分句构成,在语义上形成了层层递进的逻辑关联。 |
B.“不显眼的地方”与“迷人的风景”构成对比,表现阳光的魔力。 |
C.“即便……也会……”、“就连……也变得……”理性语言聚焦一草一石的生动变化。 |
D.两处省略号引发联想,前者强调“不显眼”处多,后者突出“石头”变化的丰富。 |
从行文思路的角度,对全文四个部分的内在联系加以分析。
概括 “阳光”的意蕴,并分析写作意图。
默写。
【任选6空,超过6空,按前6空评分】
(1)可惜流年,忧愁风雨, 。 (辛弃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2) ,波涛如怒。 (张养浩《山坡羊·潼关怀古》)
(3)余嘉其能行古道, 。 (韩愈《师说》)
(4) ,闺中只独看。 (杜甫《月夜》)
(5)乱花渐欲迷人眼, 。 (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6)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 。(《论语·颜渊》)
(7) ,化为绕指柔。 (刘琨《重赠卢谌》)
(8) ,得养人术。 (柳宗元《种树郭橐驼传》)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以下小题。
送人游吴
杜荀鹤
君到姑苏见,人家尽枕河。
古宫闲地少,水港小桥多。
夜市卖菱藕,春船载绮罗。
遥知未眠月,乡思在渔歌。
本诗的题材是 。
下列对本诗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首联用白描手法描绘了姑苏人家,傍河而居的风物特点。 |
B.颔联以名词性短语构成对比写出水乡悠久的历史和美景。 |
C.颈联“卖”和“载”两个动词,描绘了吴地的繁荣和富足。 |
D.本诗的语言典雅华美,在简朴疏淡中透出水乡氤氲的韵味。 |
赏析独具匠心的尾联在情感表达上的特点。
阅读下文,完成以下小题。
① 温序字次房,太原祁人也。仕州从事。建武二年,骑都尉弓里戍将兵平定北州,到太原,历访英俊大人,问以策谋。戍见序奇之,上疏荐焉。于是征为侍御史,迁武陵都尉,病免官。
② 六年,拜谒者,迁护羌校尉。序行部至襄武,为隗嚣别将苟宇所拘劫。宇谓序曰:“子若与我并威同力,天下可图也。”序曰:“受国重任,分当效死,义不贪生、苟背恩德。”
③ 宇等复晓譬之。序素有气力,大怒,叱宇等曰:“虏何敢迫胁汉将!”因以节楇①杀数人。贼众争欲杀之。宇止之曰:“此义士死节,可赐以剑。”序受剑,衔须于口,顾左右曰:“既为贼所迫杀,无令须污土。”遂伏剑而死。
④ 序主簿韩遵、从事王忠持尸归敛。光武闻而怜之,命忠送丧到洛阳,赐城傍为冢地,赙谷千斛、缣五百匹,除三子为郎中。长子寿,服竟为邹平侯相。梦序告之曰:“久客思乡里。”寿即弃官,上书乞骸骨归葬。帝许之,乃反旧茔焉。
(选自 范晔《后汉书·独行列传》)
【注释】①楇 :击。
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1)分当效死 (2)苟背恩德 (3)此义士死节 (4)服竟为邹平侯相
下列句中加点词语存在古今异义现象的一项是( )。
A.历访英俊大人 | B.问以策谋 | C.仕州从事 | D.苟背恩德 |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序受剑,衔须于口,顾左右曰:“既为贼所迫杀,无令须污土。”遂伏剑而死。
赏析第③段画线句的神态、动作和语言描写。
作者把温序放在“独行列传”里,从上文中概括这一归类的原因。
阅读下文,完成以下小题。
论 习
曾巩
① 治乱之本在君之好恶,好恶在所习。
② 少习也正,其长也必贤;少习也不正,其长难与共为治矣。不幸而然,则将磨之。孰能磨之?择人焉。朝夕相与俱,出入言动相缀接焉,是则可磨之也。主然而是者助之,主然而违者替之,不释则极论之,勉焉。除其蔽欲而接之以道,不见邪者而变焉,其志素定矣,然后可与共为治。其为大体,不亦艰且勤与?
③ 然于习之也,有渐矣,古之所以为治者,岂异焉?此众官不有任也,岂必人之不材也?朝夕未尝相与居也,出入言动未尝相缀接也,是焉而不能助,违焉而不能替,不释而莫之极论也。其蔽欲日益固,其为道日益拙,所见寺人女妇邪者也。其志素定矣未也?其可共为治乎?其为大体,不亦怠且忽 ?
④ 噫!宰相虽尊也,然其见也有间矣。置斯职也,不慎欤!使职此者不尽也,而寺人女妇得其心,其谁曰可也?噫!左右侍从之官,其非所谓常伯、侍郎、给事、谏议、司谏、正言欤!
第②段“不幸而然”中的“然”是指 。(用自己的话回答)
第②段运用了假设论证,结合具体内容加以分析。
可填入第④段方框内的虚词最恰当的一项是( )。
A.欤 | B.夫 | C.哉 | D.焉 |
下列对第④段画线句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宰相虽然养尊处优,但是他的见识也会有不足。 |
B.宰相虽然养尊处优,但是能看到治理国家不足之处。 |
C.宰相虽然地位高,但是他的见识也会有不足。 |
D.宰相虽然地位高,但是能看到治理国家不足之处。 |
简述本文的观点,并对此加以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