启教通信息平台
  首页 / 试题 / 高中语文 / 试卷选题

上海市崇明县高三上第一次高考模拟考试(一模)语文试卷

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常人岂可“无法”
■徐建融
①20世纪前期的中国画坛,画家画的“写实”与文人画的“写意”之争是一个重大的事件,迄今学术界对此仍多有评论,大抵以倡“写实”、斥“写意”为非,指其“全面否定文人画以至中国画”,而以坚守“写意”、摒弃“写实”为是,以为这才能坚决捍卫并弘扬文人画也即中国画。近读9月25日“笔会”躲斋先生《鲁迅与文人画》一文,提出鲁迅先生既否定文人写意画,又允肯陈师曾、齐白石的文人写意画——这一视点,可以提供我们对当年这场论争以新的认识。
②“存形莫善于画”。造型,是绘画之所以为绘画的本质属性,中国画也不可能是例外。而所谓造型,即以客观为对象的物我交融,以形似为前提的形神兼备的形象塑造,所以,它的基础是客观形似。这就是所谓“写实”,其实质决非真实的再现复制,而是典型地拉开与真实的距离。唐宋时期的中国画,我们通常称作画家画,便是在这上面用功夫,是谓“画之本法”。要想成为画家,必须过造型这一关。当然,要想成为优秀的画家,光凭过客观形似的造型关还是不够的,还必须在此基础上达到形神兼备、物我交融。而一旦成了优秀的画家,他对于客观形似的造型反而会有所不逮。
③明清时期勃兴的文人画也即“写意”画,它改变了中国画的造型本质,而以笔墨为中心,对于形象的塑造,它注重的是主观和神似,而不再是客观和形似,这样的形象,区别于“写实”,又称“意象”。文人画家则又称“利家”,以区别于专业画家的“行家”,他的用功,主要也不在“画之本法”的造型,而在“画外功夫”的诗文、书法。但问题是,过不了造型关,却拥有极高“画外功夫”的偏才实在少之又少。所以,就如用钱锺书等个别人的成就,来否定高考、取消高考,大学的教育一定沦于“荒谬绝伦”一样,一旦用董其昌、石涛等个别画家的成就,来否定造型、取消造型,中国画的发展也一定沦于“荒谬绝伦”。然而,文人画家们以其居高的话语权,却恰恰以董其昌、石涛为例,否定、取消了中国画的造型原则。他们认为,从上古绘画的不能形似,到古典绘画的高度形似,再到现代绘画的不要形似,是不断进步,讲求机械的“写实”,则“直如照相机,千篇一律,人云亦云,何贵乎人邪?何重乎于艺术邪?”所以主张“写意”,就是“不与照相机争功”——不想想,难道摩托车发明后,就得取消跑步比赛?
④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民国画家普遍拙于造型,并以拙于造型为荣(为与生活真实拉开距离),工于造型为耻(以为仅仅是生活真实的再现复制)。所以,不仅新文化人发起“美术革命”,对文人“写意”画的风靡提出严厉的批评;传统的国画家中如张大千、谢稚柳等少数有识者,对文人“写意”画也提出了独到的见解,认为它不过是中国画传统的一部分而不是全部,是池沼而不是江海。谢稚柳明确表示:“中国画是写实的。”张大千再三告诫他的学生:“要学画家画,千万不要学文人画。”
⑤相比于“写意”画风的坚守者的自以为以先进取代落后,                    所以,不仅鲁迅对陈师曾、齐白石颇允肯,徐悲鸿对金农、齐白石同样大力推扬,张大千一面赞赏金农“实在画得好”,一面又说他“实在不会画”。换言之,当时对“写意”画风的批评,旨在为绘画这所“大学”重新树立造型“高考”的普招原则,而不是否定针对造型“高考”不过关的特招的灵活性。同时期徐悲鸿与徐志摩关于西方绘画学院派与现代派的争论,性质同此。明乎此,便不难理解,鲁迅等对“写意”画包括西方现代派的批评,是从绘画的普遍性、原则性而论;而他们对齐白石等“写意”画家的肯定,是从绘画的特殊性、灵活性而论。二者是并不矛盾的。反观坚守文人“写意”观者,把灵活性当作原则性,把特殊性当作普遍性,以钱锺书的成功为例坚决主张取消高考,“家家石涛,人人昌硕”,固然做到了“画之本法”的“形式欠缺”,又有几个具有“画外功夫”的“精神优美”呢?至以高考不过关就意味着具有偏才,以“形式欠缺”了就意味着“精神优美”,“逸笔草草”就意味着所发抒出来的就是“胸中逸气”,并斥高考过关者为庸才,“形式周密”者为“精神不美”、为匠气,在逻辑上也是完全不能成立的。“无法而法,乃为至法”,其前提是“世岂易得”的“至人”,天下滔滔的常人尽皆“无法”,貌似在继承、弘扬文人画的“写意”精神,实质恰恰是败坏中国画的传统。所以,我尝有言:“天下有平常之事,有非常之事。非常人为非常之事则可,平常人为非常之事则殆;非常人为平常之事为无上功德,平常人不为平常之事可乎?”
第③段中加点词“意象”的含义是                             
简析第③段划线句的作用。
概括第④段的主要内容。
把下列语句组织起来填入第⑤段方框处,语义连贯的一项是( )
①无论是新文化人还是传统画家
②仅仅是“写意画的泛滥”和“写意画家对写实画风的全盘否定”
③而绝不是否定“写意画中的佼佼者”
④从而对“写实”画风全盘否定
⑤当时力倡“写实”画风的
⑥所否定的“写意画”
A ④⑥②①⑤③         B ⑤⑥②③①④
C ④⑤①⑥②③        D ⑤⑥③①②④
下列对本文分析不正确的是( )
A造型即绘画的本质属性,它需要典型的拉开与真实的距离。
B明清“写意”画注重“画外功夫”,但是偏才仍要过造型关。
C徐悲鸿肯定西方绘画学院,但是并不全盘否定现代派作品。
D“无法而法,乃为执法”是针对“至人”而言,常人需慎取。
作者在第①段中称“可以提供我们对当年这场论争以新的认识”,请借鉴“新的认识”评价下列事件。
2010年10月,网友在微博上摘录了或鲁迅文学奖诗歌奖项的车延高新作《徐帆》。诗歌直白的几近不像诗歌,被网友称作“羊羔体”、“口水诗”。有评论说白话不是诗歌,诗歌底线被当今的许多诗人随意僭越,才导致了当今诗歌愈益庸俗化和粗鄙化。车延高说,这首诗采用的是一种零度抒情的白语手法,“是我写作的异种风格,是我写作的一种尝试”。

来源:2015届上海市崇明县高三上第一次高考模拟考试(一模)语文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文,完成第各题。
嘉绒藏寨
龚静
①依着大渡河,沿着丹巴县城窄长的道路开出没多久,就上了盘山路。我们去甲居嘉绒藏寨。“美人谷宾馆”服务员拉姆的家就住在那里,眼瞎她坐在车头,带我们去她家做客。
②转了几个弯,一层层依山势而建的白、红、黑三色的臧居于山谷豁然出现。藏寨如今也是旅游景点,半山腰设障收费。不过游人似乎还不多,路口并不车水马龙。
③满山满眼的藏居,一下子似乎把我们看傻了,梯田、树林、草丛、土路,什么是自然与人居的和谐?眼前才真正是!城里人的毛病又出来了,赶快拍照摄影,但也没办法,只有把照片带回去才算是一个见证。初步的激动过后,才回过神来,精彩的在后面呢,不急不急。
④踩着云母片闪烁的土路进入寨子,往前看是藏居门口鲜艳的盆花,附视是错落于梯田山林的藏居红白鲜明的样子,仰望有掩映于苹果树的藏居天台,好像来到了一个大山庄,真正的山里的庄园。不时,头上苹果林里鸟声啾啾,但闻鸟语不见鸟影,苹果红梨子绿,果树枝叶繁茂,林中藏居仿佛非现实的影像。
⑤拉姆的家到了,路沿伸下一把直直的独木梯子,仅容半只脚,背转身来,战战兢兢地一步步,终于下完。其实我们也可以绕道从门口进去的,独木梯望之峭拔的样子激起好奇。
⑥拉姆的父母哥嫂已经在底楼厨房烧火了,院子一隅摆了两竹筐的苹果梨子,是拉姆妈妈采取山上自家果园里摘的,忍不住让人不洗也想吃一个。红漆勾勒的藏式窗台上一簸箕辣椒红得惹人心跳,丁姐姐情不自禁抱着要拍张照。院子一边的屋子或许是他们平时吃饭的地方,火塘方桌,非常干净。
⑦通向二楼的楼梯角落堆着小山似的土豆,这是此地主要农作物之一。楼梯通向二楼天台,如果说搂在屋子除了外墙窗户,颜色基本是素色,这里就是五彩斑斓了——圆木装饰的墙体是红色的,窗子的颜色红黄蓝相拼,木格窗户饰以金粉花雕,间隔的黑色柱子上垂下串串红辣椒,略略往上一看,三楼顶上铺晒着玉米,一片金黄差点迷了眼睛。
⑧坐在天台铺着卡垫的围栏上,是山,是果树,是次第错落的藏寨,秋天的阳光毫不吝啬盖下来,好像那口青稞酒吸下去的感觉。是真正土酿的青稞酒,发酵的青稞堆拢在大碗里,插上麦管,就着麦管,里面的青稞酒汁丝缕入口,酸甜的香,仿佛江南的家制酿酒。想起多次来此的导游多吉说的话:“这里的生活不富裕,但富足。”
⑨阳光温温热热得恰好,在寨子里四处走走,石蹬终点,又是一座藏式“别墅”,一只黑狗窜出果树林,令人一惊,它却不吠不叫,自顾自跑了。一位老妪走过,手指着不远处的屋子,要我们“来耍嘛”。前面屋子二楼小阳台里站着个望野眼的男子,阳台西式风格,也似石库门房子的临街阳台,刚才身处“庐山”没看清藏居立面,此番视点转换,又是一喜。
⑩跨过石头荆棘垒成的矮篱笆,歪歪扭扭的树长得自由率性,杂七杂八的草到处安家,前后左右,不需剪裁,都是好景。光线穿过大树和大树,披在藏居上,细密的树叶似乎将眼前的一切朦胧化了,感觉竟若柯罗的画意,19世纪法国枫丹白露的乡村,似乎与嘉绒藏寨叠幻起来,缭绕于山林草木间的气息是超越时空的。
11离开时,站在独木楼梯上,回头看门楣台阶上的盆花,高山杜鹃、秋海棠和太阳花雏菊等,映衬背阴处黛色的山,是不加任何灰调的饱满。
(选自《新民晚报》)
第③节中画波浪线的句子采用      描写,其作用是            
请从景物描写的角度赏析第④段。
结合全文内容说说第⑧节中“这里的生活不富裕,但富足”,“富足”表现在那些地方?
下列对文中划线句分析不正确的是( )
A第②段划线句中的”似乎“表明眼前所见现象只是猜测而已,体现语言的准确性。
B第④段划线句中形象的说明藏寨给作者力抓杀的视觉震撼,表达了作者内心的激动。
C第⑧段划线句运用通感的手法,真切细腻地再现了青稞酒美味、沁人心脾的口感。
D第⑨段划线句中将藏居阳台比作石库门房子的临街阳台,体现藏居阳台视野宽广。
第⑩段写到“法国枫丹白露的乡村”,有何作用?
从内容和结构两个角度赏析文章的结尾。

来源:2015届上海市崇明县高三上第一次高考模拟考试(一模)语文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默写 (任选6题,超过6空,按前6空评分)
(1)溯洄从之,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蒹葭》)
(2)此中有真意,           。(陶渊明《饮酒》)
(3)念去去、千里烟波,            (柳永《雨霖铃》)
(4)                     ,栗深林兮惊层巅。(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5)                  ,任重而道远。(《论语》)
(6)                 ,不可知其源。(柳宗元《小石潭记》)
(7)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            (孟子《鱼我所欲也》)
(8)             ,鲜克有终。(《诗经 大雅 荡》)

来源:2015届上海市崇明县高三上第一次高考模拟考试(一模)语文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各题。
陶者
梅尧臣
陶尽门前土,屋上无片瓦。
十指不沾泥,鳞鳞居大厦。

罗隐
不论平地与山尖,无限风光尽被占。
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
从体裁角度看,两首诗都属于          
对诗歌分析不正确的是( )

A.陶者是底层社会的劳动者,其生活贫苦以至于屋无瓦片。
B.“鳞鳞”二字既是写大厦之多,同时写出剥削者比比皆是。
C.“尽被占”写出了蜜蜂享受尽无限风光和采花酿蜜的自由。
D.“为谁辛苦为谁甜”无疑而问,以反诘语气抒发强烈情感。

两首诗都运用了对比手法,但又各具特色,试结合诗歌内容进行分析

来源:2015届上海市崇明县高三上第一次高考模拟考试(一模)语文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①虞寄字次安,少聪敏。及长,好学,善属文。性冲静,有栖遁之志。弱冠举秀才,对策高第。岳阳王为会稽太守,引寄为行参军,迁记室参军,领郡五官掾。又转中记室,掾如故。在职简略烦苛,务存大体,曹局之内,终日寂然。侯景之乱,寄随兄荔入台,及城陷,遁还乡里。张彪往临川,强寄俱行。寄与彪将郑玮同舟而载,玮尝忤彪意,乃劫寄奔于晋安。时陈宝应据有闽中,得寄甚喜。陈武帝平侯景,寄劝令自结,宝应从之,乃遣使归诚。承圣元年,除中书侍郎,宝应爱其才,托以道阻不遣。每欲引寄为僚属,委以文翰,寄固辞获免。及宝应结昏留异,潜有逆谋,寄微知其意,言说之际,每陈逆顺之理,微以讽谏,宝应辄引说他事以拒之。寄知宝应不可谏,虑祸及己,乃为居士服以拒绝之。常居东山寺,伪称脚疾,不复起,宝应以为假托,使烧寄所卧屋,寄安卧不动。亲近将扶寄出,寄曰:“吾命有所悬,避欲安往?”所纵火者,旋自救之。宝应自此方信之。
②及留异称兵,宝应资其部曲,寄乃因书极谏。宝应览书大怒。或谓宝应曰:“虞公病笃,言多错谬。”宝应意乃小释。亦为寄有民望,且容之。及宝应败走,夜至蒲田,顾谓其子扞秦曰:“早从虞公计,不至今日。”扞秦但泣而已。宝应既禽,凡诸宾客微有交涉者皆伏诛,唯寄以先识免祸。初,沙门慧标涉猎有才思,及宝应起兵,作五言诗以送之,曰:“送马犹临水,离旗稍引风。好看今夜月,当照紫微宫。”宝应得之甚悦。慧标以示寄,寄一览便止,正色无言。慧标退,寄谓所亲曰:“标公既以此始,必以此终。”后竟坐是诛。  (节选自《南史 陈书》)
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1)玮尝彪意(  )           (2)及宝应结留异(  )
(3)自救之(  )             (4)后竟是诛(  )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是( )

A.劫寄奔于晋安寄因书极谏
B.曹局内言说
C.作五言诗送之慧标示寄
D.寄微知意宝应资部曲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每欲引寄为僚属,委以文翰,寄固辞获免。
宝应既禽,凡诸宾客微有交涉者皆伏诛,唯寄以先识免祸。
沙门慧标的五言诗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概括虞寄在陈宝应叛逆过程中的做法及态度。

来源:2015届上海市崇明县高三上第一次高考模拟考试(一模)语文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文,完成第各题。
①余为董文恪公作行状,尽览其奏议。其任安徽巡抚,奏准棚民开山事甚力,大旨言与棚民相告讦者,皆溺于龙脉风水之说,至有以数百亩之山,保一棺之土,弃典礼,荒地利,不可施行。而棚民能攻苦茹淡于丛山峻岭、人迹不可通之地,开种旱谷,以佐稻粱。人无闲民,地无遗利,于策至便,不可禁止,以启事端。余览其说而是之。
②及余来宣城问诸乡人皆言未开之山土坚石固草树茂密腐叶积数年可二三寸,每天雨从树至叶,从叶至土石,历石罅滴沥成泉,其下水也缓,又水下而土不随其下。水缓,故低田受之不为灾;而半月不雨,高田犹受其浸溉。今以斤斧童其山,而以锄犁疏其土,一雨未毕,沙石随下,奔流注壑涧中,皆填汙不可贮水,毕至洼田中乃止;及洼田竭,而山田之水无继者。是为开不毛之土,而病有谷之田;利无税之佣,而瘠有税之户也。余亦闻其说而是之。   
③嗟夫!利害之不能两全也久矣。由前之说,可以息事;由后之说,可以保利。若无失其利,而又不至如董公之所忧,则吾盖未得其术也。故记之以俟夫习民事者。(记棚民事 〔清〕梅曾亮 )
第①段中当地百姓反对棚民开山的原因是             。(用自己的话回答)
本文前两段均用“余览(闻)其说而是之”作结,试分别概括“其说”内容。
分析第②段划线句的表达效果。
对第③段划线句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前后两种观点各有优点,或“息事”,或“保利”。
B.前观点能够平息棚民与“相告讦者”之间的冲突。
C.后观点能够避免开山所致损失,保持住最大利益。
D.前后观点都是作者认同的,但又看到二者的不足。

作者对“棚民开山”有没有明确的观点?对此你如何评价?

来源:2015届上海市崇明县高三上第一次高考模拟考试(一模)语文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作文
拼命想时想不到,不想时答案却走了出来,那是常有的事。但我们可以肯定的是:在不经意中走出来的答案,一定是以前想过的老问题。所以说,以前想的越深,得来全不费工夫的机会就越大。
仔细体悟以上文字,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诗歌除外)。

来源:2015届上海市崇明县高三上第一次高考模拟考试(一模)语文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