启教通信息平台
  首页 / 试题 / 高中语文 / 试卷选题

四川省乐山市高三第一次调查研究考试语文试卷

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全对的一项是(    )

A.请tiēyōng人针jiǔpiāo窃
B.lòu脸shǎng声瓜wànxuǎn赫
C.yūn车yìn凉下zǎidào装句
D.pāo桐包zhāpī柴准gé尔
来源:2015届四川省乐山市高三第一次调查研究考试语文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

A.弭望锐不可当唉声叹气照本宣科
B.博弈锄强扶弱一幅对联语无伦次
C.囤积工于心计指手画脚只言片语
D.临界点风清弊绝嘻笑怒骂层峦叠嶂
来源:2015届四川省乐山市高三第一次调查研究考试语文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A.旅博会期间,对于有关旅游团的做法,大家置疑不断。
B.一个人如果坚持要按照自己的主观的片面的想法办事,那么即使他有善良的动机,也还是会犯或大或小的错误。
C.虽然酒驾已被明令禁止多年,但仍有驾驶员对此不以为然,没把交通法则牢记心中,将自己和他人的生命安全当儿戏。
D.婆姨们都跟王大说话,汪轮儿倒成了没嘴的葫芦,一个劲地向老少爷们儿侃大山。
来源:2015届四川省乐山市高三第一次调查研究考试语文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下列各句中语意最明确的一项是(      )

A.上周末,我和我分别了五年之久的老同学终于又见面了。
B.预计在“十二五”期间,乐山为创建全国一流的国家旅游城市,创新及经济发展的相关政策将有大的调整,市民将过上更有生态含量的现代生活。
C.图书过度包装不仅让奢靡浪费之风侵入文化领域,将真正的爱书之人拒之门外,而且让普通消费者的图书购买力大大下降。
D.美国总统奥巴马于2014年11月10日抵华,参加了APEC领导人非正式会议。12日,他与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进行了一次类似去年美国加州安纳伯格庄园会的轻松自在的会晤。
来源:2015届四川省乐山市高三第一次调查研究考试语文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作为一种方法论,中庸之道已经深深渗透到了与中国文化有关的每一个元素和成分之中,成为构成普遍的文化心理和社会心理的核心要素之一。每个置身于中国文化视野中的社会成员,无论你愿不愿意,承不承认,你都无法摆脱那与生俱来的中庸的思维模式和价值观。因此,正确地认识中庸之道,并加以合理运用,既是一种智慧,也是一种无可回避的文化责任。
中庸思想起源很早。《尚书》中就已经记载了很多关于古代圣王执中、行中的例子。如《盘庚篇》的“各设中于乃心”、《洛诰》的“时中”等。我们可以把《尚书》中强调“执中”的政治智慧,看作中庸之道的思想源头。“中庸”一词,出自《论语·雍也》。孔子说:“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意思是,中庸乃至高的道德修养境界,长久以来,很少有人能做得到了。孔子推许的“中庸”,其含义到底是什么?其境界到底又有多高呢?朱熹解释说:“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中者天下之正道, 庸者天下之定理”、“中庸者,不偏不倚,无过不及”。中庸的含义就是,中是一种凡事都追求不偏不倚,无过不及的最为恰当的状态;庸则是说这样做是不可更易的常理。概括而言,中庸的含义就是,中是一种常理。另一种解释来自汉代的郑玄:“《中庸》者,以其记中和之为用也。庸,用也。”意思是,中庸,就是中道之运用。从文字学的角度分析,参照许慎《说文解字》的说法,“中,内也;上下通也”、“庸,用也”,则“中庸”的本义就是中道的运用,郑玄的解释更符合中庸的本义。
中道本身是极高极难的标准。孔子有言:过犹不及。意思就是凡事都要尽可能追求最为恰当合理的处置,不能过,也不能不及。比如勇敢,过了就是鲁莽,不及就是懦弱,只有恰如其分的勇敢,才符合勇敢概念本身。事实上,中庸本来是一种道德修养境界,但是孔子把它普泛化了,在这种普泛化的过程中,中庸也自然而然地转化为一种方法论了。一件事我们可以尽可能追求最优解,但是每件事都要追求最优解,实在是太难了。
这样一个最优解,怎样才能做到呢?孔子的教导是:“吾有知乎哉?无知也。有鄙夫问于我,空空如也,我叩其两端而竭焉。”叩其两端就是指从事情的两种极端的状态入手,认真推敲研究,仔细体会把握,寻求和两种极端完全不同的最优解。需要说明的是,孔子所倡导的这种思维方式,很容易被误解为折中主义,事实上,中庸之道的思维方式和折中主义完全不同,叩其两端的方式,更加接近于现代逻辑中的试错法。
为什么孔夫子要悬置这样一个大家都很难做到,却又不得不努力去做的高标准的理想主义的方法论呢?缘由大约有三。其一,儒家以倡明先王之道为己任。在这个过程中,他们很容易把先王之道理想化。中道的思想作为尧舜禹汤、文武周公等古代圣王的成功秘诀,被儒家抬高到理想化的程度,更是情理之中的事。其二,儒家的中庸之道是古代农业社会大环境下的产物。在农业社会中,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单一性,以及由于单一性而必然存在的重复性,是儒家倡导凡事追求最优解思想的社会背景。其三,同时,农业社会生产和生活的漫节奏也为儒家凡事追求最优解的理想化方案提供了时间上的可能性。
(摘编自王泽民《中庸之道是中国文化骨髓》)
下列对于“中庸之道”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郑玄认为中庸就是中道之运用。朱熹则认为中是一种做事追求不偏不倚,无过不及的最为恰当的状态;庸则是说这样做是不能更改的常理。
B.“中庸”一词,出自《论语•雍也》,但中庸思想起源很早,《尚书》中“各设中于乃心”“时中”等语句中的“中”其实就是中庸思想。
C.在《论语》中,孔子先是把中庸看成一种道德修养境界,但后来又把它普泛化,在这个过程中,它转换为一种方法论,表现为做事追求最优解。
D.中庸之道是构成普遍的文化心理和社会心理前核心要素之一,是一种方法论,凡与中国文化有关的元素和成分,无不深深渗透有中庸之道。

文中说,“中道本身便是极高极难的标准”,下列不能成为其依据的一项是(    )

A.凡事都要尽可能追求最为恰当合理的处置,不能过,也不能不及。
B.中庸从一种道德修养境界转换为一种方法论。很难适用于每一件事情。
C.从事情的两种极端状态人手,认真推敲研究并寻求最优解并不容易做到。
D.中道思想作为古代圣王的成功秘诀,已经被儒家抬高到理想化的程度。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朱熹和郑玄对中庸的解释,在“中”的含义上没有差别,在“庸”的含义上有一定分歧,郑玄的解释更符合许慎《说文解字》中的“中庸”的本义。
B.如何做到最优解,孔子谦逊地表达了自己的不足,但他的智慧在于能从事情的两种极端状态入手,研究把握,寻求和两种极端完全不同的最优解。
C.尧舜禹汤、文武周公等古代圣王遵循中庸之道是获得成功的秘诀,而儒家又以倡明先王之道为己任,这应该成为孔子倡导中庸之道的一个重要缘由。
D.中庸之道是中国文化骨髓,正确认识并合理运用中庸之道,既是一种智慧,也是一种无法回避的文化责任,研究倡导中庸之道有着一定的现实意义。
来源:2015届四川省乐山市高三第一次调查研究考试语文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余玠,字义夫,蕲州人。嘉熙三年,与大元兵战于汴城、河阴有功。进对,帝奇之,授权兵部侍郎、四川宣谕使,帝从容慰遣之。
玠大更敝政,遴选守宰,筑招贤之馆。播州冉氏兄弟璡、璞,隐居蛮中,闻玠贤,遂诣府上谒。玠素闻冉氏兄弟,刺入即出见之。居数月,无所言。玠将谢之,乃为设宴,以微言挑之,卒默然。玠曰:“是观我待士之礼何如耳。”更辟别馆以处之,且日使人窥其所为。兄弟终日不言,惟对踞,以垩画地为山川城池之形,起则漫去。如是又旬日,请见玠,屏人曰:“为今日西蜀之计,其在徙合州城乎?”玠不觉跃起,执其手曰:“此玠志也,但未得其所耳。”曰:“蜀口形胜之地莫若钓鱼山,请徙诸此,若任得其人,积粟以守之,贤于十万师远矣,巴蜀不足守也。”玠大喜。徙城之事,悉以任之。命下,一府皆喧然同辞以为不可。玠怒曰:“城成则蜀赖以安,不成,玠独坐之,诸君无预也。”卒筑钓鱼、云顶凡十余城,皆因山为垒,屯兵聚粮为必守计。且诛溃将以肃军令。于是如臂使指,气势联络。又属嘉定俞兴开屯田于成都,蜀以富实。十年冬,玠率诸将巡边,直捣兴元,大元兵与之大战。十二年,又大战于嘉定。初,利司都统王夔素残悍,号“王夜叉”,恃功骄恣,桀骜不受节度。玠乃谋于亲将杨成。夜召夔计事,夔至,斩之。戎帅欲举统制姚世安为代,玠素欲革军中举代之敝,以三千骑至云顶山下,遣都统金某往代世安。世安闭关不纳,且厚结丞相谢方叔。于是世安与玠抗,玠郁郁不乐。宝祐元年,闻有召命,愈不自安,一夕暴下卒,或谓仰药死。蜀之人莫不悲慕如失父母。
玠之治蜀也,有常度。至于修学养士,轻徭以宽民力,薄征以通商贾。蜀既富实,乃罢京湖之饷;边关无警,又撤东南之戍。惜其遽以太平自诧,且久假便宜之权,不顾嫌疑,昧于勇退,遂来谗贼之口;而又置机捕官,人多怀疑惧。至于(姚)世安拒命,玠威名顿挫,赍志以没。
(《宋史·列传第一百七十五 余玠》精简版)
对下列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进对,帝奇之,授兵部侍郎、四川宣谕使。(权力)
B.玠素闻冉氏兄弟,入即出见之。(名刺,名片)
C.以垩画地为山川城池之形,起则去。(擦)
D.至于(姚)世安拒命,玠威名顿挫,志以没。(怀抱)

下列各句中,加点词意义或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

A.为今日西蜀之计,在徙合州城乎?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孰能讥之乎?
B.又属嘉定俞兴开屯田于成都,蜀富实。赵王岂一璧之故欺秦邪?
C.蜀既富实,罢京湖之饷宦官惧其毁己,皆共目之,衡诡对而出。
D.卒筑钓鱼、云顶凡十余城,皆山为垒罔不势象形,各具情态。

把文言文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蜀口形胜之地莫若钓鱼山,请徙诸此,若任得其人,积粟以守之,贤于十万师远矣,巴蜀不足守也。
(2)城成则蜀赖以安,不成,玠独坐之,诸君无预也。
简要概括余玠治蜀措施。

来源:2015届四川省乐山市高三第一次调查研究考试语文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用斜线(/)给下面加横线的一段文言短文断句。(限划8处)
屈子赋曰:“邑犬群吠,吠所怪也。”仆往闻庸、蜀之南,恒雨少日,日出则犬吠,余以为过言。前六七年,仆来南,二年冬,幸大雪逾岭,被南越中数州。数州之犬,皆苍黄吠噬,狂走者累日,至无雪乃已,然后始信前所闻者。今韩愈既自以为蜀之日而吾子又欲使吾为越之雪不以病乎非独见病亦以病吾子估雪与日岂有过哉顾吠者犬耳度今天下不吠者几人而谁敢炫怪于群目,以召闹取怒乎?(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

来源:2015届四川省乐山市高三第一次调查研究考试语文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面的唐诗,回答问题。(8 分)
月夜
杜甫①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②
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注释]①鄜州:现陕西省富县。此诗写于作者因安史之乱被困长安之时。②虚幌:薄而透明的帷帐。
有人评价此诗“题为《月夜》,字字都从月色中照出”,请结合诗句赏析此诗如何写“月”。
这首诗主要运用了虚实结合的表现手法,请结合诗句赏析。

来源:2015届四川省乐山市高三第一次调查研究考试语文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限选其中六道题)
①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            ,亦不能至也。(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②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            。  (苏轼《定风波》) 
            ,尽西风,季鹰归未?      (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④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            ,士皆垂泪涕泣。 (《战国策·荆轲刺秦王》)
⑤子曰:“为政以德,            。(《论语·为政》)
⑥怀旧空吟闻笛赋,            。(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⑦金樽清酒斗十千,            。           (李白《行路难》)
            ,自将磨洗认前朝。         (杜牧《赤壁》)

来源:2015届四川省乐山市高三第一次调查研究考试语文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小题。
都江堰
余秋雨

我以为,中国历史上最激动人心的工程不是长城,而是都江堰。
长城当然也非常伟大,不管孟姜女们如何痛哭流涕,站远了看,这个苦难的民族竟用人力在野山荒漠间修了一条万里屏障,为我们生存的星球留下了一种人类意志力的骄傲。长城到了八达岭一带已经没有什么味道,而在甘肃、陕西、山西、内蒙一带,劲厉的寒风在时断时续的颓壁残垣间呼啸,淡淡的夕照、荒凉的旷野溶成一气,让人全身心地投入对历史、对岁月、对民族的巨大惊悸,感觉就深厚得多了。
但是,就在秦始皇下令修长城的数十年前,四川平原上已经完成了一个了不起的工程。它的规模从表面上看远不如长城宏大,却注定要稳稳当当地造福千年。长城的社会功用早已废弛,而它至今还在为无数民众输送汩汩清流。有了它,旱涝无常的四川平原成了天府之国,每当我们民族有了重大灾难,天府之国总是沉着地提供庇护和濡养。因此,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它永久性地灌溉了中华民族。有了它,才有诸葛亮、刘备的雄才大略,才有李白、杜甫、陆游的川行华章。说得近一点,有了它,抗日战争中的中国才有一个比较安定的后方。
它的水流不像万里长城那样突兀在外,而是细细浸润、节节延伸,延伸的距离并不比长城短。长城的文明是一种僵硬的雕塑,它的文明是一种灵动的生活。

我去都江堰之前,以为它只是一个水利工程罢了,不会有太大的游观价值。连葛洲坝都看过了,它还能怎么样?只是要去青城山玩,得路过灌县县城,它就在近旁,就乘便看一眼吧。因此,在灌县下车,心绪懒懒的,脚步散散的,在街上胡逛,一心只想看青城山。
七转八弯,从简朴的街市走进了一个草木茂盛的所在。脸面渐觉滋润,眼前愈显清朗,也没有谁指路,只向更滋润、更清朗的去处走。忽然,天地间开始有些异常,一种隐隐然的骚动,一种还不太响却一定是非常响的声音,充斥周际。如地震前兆,如海啸将临,如山崩即至,浑身起一种莫名的紧张,又紧张得急于趋附。不知是自己走去的还是被它吸去的,终于陡然一惊,我已站在伏龙观前,眼前,急流浩荡,大地震颤。即便是站在海边礁石上,也没有像这里强烈地领受到水的魅力。海水是雍容大度的聚会,聚会得太多太深,茫茫一片,让人忘记它是切切实实的水,可掬可捧的水。这里的水却不同,要说多也不算太多,但股股叠叠都精神焕发,合在一起比赛着飞奔的力量,踊跃着喧嚣的生命。这种比赛又极有规矩,奔着奔着,遇到江心的分水堤,刷地一下裁割为二,直窜出去,两股水分别撞到了一道坚坝,立即乖乖地转身改向,再在另一道坚坝上撞一下,于是又根据筑坝者的指令来一番调整……就像一大拨翻越各种障碍的马拉松健儿,把最强悍的生命付之于规整,付之于企盼,付之于众目睽睽。看云看雾看日出各有胜地,要看水,万不可忘了都江堰。

四川有幸,公元前251年出现过一项毫不惹人注目的任命:李冰任蜀郡守。
他是郡守,手握一把长锸,站在滔滔的江边,完成了一个“守”字的原始造型。那把长锸,千年来始终与金杖玉玺、铁戟钢锤反复辩论。他失败了,终究又胜利了。
他开始叫人绘制水系图谱。他当然没有在哪里学过水利。但是,以使命为学校,死钻几载,他总结出治水三字经“深淘滩,低作堰”、八字真言“遇湾截角,逢正抽心”,直到20世纪仍是水利工程的圭臬。他的这点学问,永远水气淋漓,而后于他不知多少年的厚厚典籍,却早已风干,松脆得无法翻阅。
他未曾留下什么生平资料,只留下硬扎扎的水坝一座,让人们去猜详。人们到这儿一次次纳闷:这是谁呢?死于两千年前,却明明还在指挥水流。站在江心的岗亭前,“你走这边,他走那边”的吆喝声、劝诫声、慰抚声声声入耳。没有一个人能活得这样长寿。
秦始皇筑长城的指令,雄壮、蛮吓、残忍;他筑堰的指令,智慧、仁慈、透明。
有什么样的起点就会有什么样的延续。长城半是壮胆半是排场,世世代代,大体是这样。直到今天,长城还常常成为排场。都江堰一开始就清朗可鉴,结果,它的历史也总显出超乎寻常的格调。

继续往前走,看到了一条横江索桥。桥很高,桥索由麻绳、竹篾编成。在这样高的地方偷看桥下会神志慌乱,但这是索桥,到处漏空,由不得你不看。一看之下,先是惊叹。脚下的江流,从那么遥远的地方奔来,一派义无反顾的决绝势头,挟着寒风,吐着白沫,凌厉锐进。我站得这么高还感觉到了它的砭肤冷气。但是,再看桥的另一边,它硬是化作许多亮闪闪的河渠,改恶从善。人对自然力的驯服,干得多么爽利。如果人类干什么事都这么爽利,地球早已是另一副模样。
离索桥东端不远的玉垒山麓,建有一座二王庙,祭祀李冰父子。人们在虔诚膜拜,膜拜自己同类中更像一点人的人。钟鼓钹磬,朝朝暮暮,重一声,轻一声,伴和着江涛轰鸣。李冰这样的人,是应该找个安静的地方好好纪念一下的,造个二王庙,也合民众心意。
我到边远地区看傩戏,对许多内容不感兴趣,特别使我愉快的是,傩戏中的水神河伯,换成了灌县李冰。傩戏中的水神李冰比二王庙中的李冰活跃得多,民众围着他狂舞呐喊,祈求有无数个都江堰带来全国的风调雨顺,水土滋润。傩戏本来都以神话开头的,有了一个李冰,神话走向实际,幽深的精神天国,一下子贴近了大地,贴近了苍生。
(选自余秋雨《文化苦旅》,略有删减)
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    )

A.在这篇散文中,作者描绘了都江堰水利工程的壮观,对李冰兴修水利,为民造福的举措作了高度评价和赞扬。
B.文章第一部分将长城代表的文明和都江堰代表的文明进行多方面的对比,在作者看来,都江堰文明更能作为中华文明的代表。
C.文章实际上并没有过多描写都江堰的实际情貌,而是将重点放在对都江堰所代表的文化的体验感悟上,从而将人、建筑和历史有机地混融在一起。
D.与一般的游记不同,本文作者不是单纯地描写自然景观而是立足现代,对历史上人物与事件进行审视,并作出纵横捭阖的评说,在人文感受方面能给读者以较大启迪。

E.作为一篇游记,文章构思颇见用心,描绘都江堰雄伟的景观,先从主观感受写起,巧设悬念,激发了读者阅读的兴趣。
联系全文思考回答,作者为什么说“中国历史上最激动人心的工程不是长城,而是都江堰”?
余秋雨先生的散文以对文化思考见长,描写自然景观不多,但极富特色,请从艺术手法的角度,对第二部分写景内容进行鉴赏。
文章以看傩戏来结尾,有何作用?请分析。

来源:2015届四川省乐山市高三第一次调查研究考试语文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仿照示例,就 “考碗族”和“奈特儿家庭”两种职场现象,做劝勉或者警醒式点评。(每则不超过40字)
示例
软实力:是相对于知识文凭等“硬实力”而言的,是指一个人在职场中会唱歌或者写字漂亮或者有气质等各种影响自身发展潜力和感召力的因素。
点评:软实力是一个人综合素质的体现,全面提升软硬实力才能在职场上立于不败之地。
职场现象
考碗族:到处参加公务员考试,不捧到“金饭碗”决不罢休的一群人。
点评:                                       
奈特儿家庭:专心事业,收入丰富,却很少时间享受生的职场家庭。
点评:

来源:2015届四川省乐山市高三第一次调查研究考试语文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根据提示填空。
从1931年到1940年,巴金先后创作了《家》《春》《秋》三部长篇小说,这三部作品合称为《激流三部曲》。其中《家》成功地塑造了一系列女性形象。    是一个性情刚烈心灵纯洁的丫鬟,对觉慧的爱却因主仆地位的差异而不可能实现,最后以死向封建专制发出了强烈的抗议;    作为高家的长孙媳妇,温文尔雅、宽宏大量,被高老太爷的陈姨太以避“血光之灾”为由赶到郊外生产,最后难产而死;    是一个生性内向,不善交际的女性,在对觉新的爱失利后,最后抑郁而终。她们都是封建制度的牺牲品。与此同时,作者预言女性必然被解放,地位必然提高,塑造了一位接受新思想、向往自由平等、大胆争取个性解放的    ,她是当时女性中的先驱者,她的出现,标志着女性的崛起。

来源:2015届四川省乐山市高三第一次调查研究考试语文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列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猫喜欢吃鱼,
可猫不会游泳,
鱼喜欢吃蚯蚓,
可鱼又不能上岸,
上帝给了你很多诱惑,却不让你轻易得到。
请依据你对上面材料的理解,联系现实,自选角度,自定立意,自拟题目,写一篇议论文,字数不少于800字。

来源:2015届四川省乐山市高三第一次调查研究考试语文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