启教通信息平台

我见其大

教育理论素养 2022-07-11 08:50:07

吴红明校长给大家讲了一个“涵养大气”的故事。她还这么定义“大气”:大气者,充盈宇宙,贯彻天地,萦绕四海,惠及众生之气也。这是她借用一位学者的解释。有时,我会不禁有些疑虑:一个小学校长能有这样的大气吗?后来,我释疑了。

我是这么领会吴红明的意思的。第一,她的意思不在大气,而在“涵养”,即大气的形成是一个涵养的过程,是一种追求,人不能没有追求。第二,大气者,正气也。这是吴红明所强调的。正气也,正能量也,浩然之气也。校长、教师每天都在给自己,也给学生增加正能量,这是教育的使命。第三,大气,会形成学校的气质、气度和气象。气质、气度说到底是品质,而气象则是学校的文化景象以及由此而形成的文化氛围。由此,不难理解吴红明追求大气的动因。

国学大师钱穆先生在无锡国专讲课时,告诉学子,做事做学问要从大处着眼,他将此称作“我见其大”。刚离世的红学大师冯其庸先生,当时还是无锡国专的学生,他听了以后,感到特别震撼。此后,“我见其大”就一直记在冯先生的心里。

“我见其大”,绝不是自大,而是要从大处着眼,要有大视野、大格局,要有高品位、高格调,这样才能有大手笔、大文章。做事、做学问如此,做人亦如此,做校长更应如此。吴红明正是朝着“我见其大”这一方向去努力的。从她的讲述中,我们可以感受到吴红明的“我见其大”之所在。

吴红明讲了一个小洁的故事。故事的结尾是这样的:“不管怎样,我肯定忽略了她,这,就是我的错。”然后,她又说:“从此,我的课堂上,虽然不可能让每一个举手的孩子都有发言的机会,但是,我一定会用眼睛告诉他们,我喜欢他们。正如孩子们对我的评价,‘吴老师的眼睛会说话!’”在她的眼里,孩子为大,儿童为大。所谓“我见其大”,就是教育一定要从儿童着眼。“看大”儿童,就是“看大”教育,“看大”民族、未来和世界。可现实状况是,往往只看到儿童之小,而忽略其大,因而没有大气,也形成不了儿童教育的大气象。

儿童之大,究竟大在哪里?吴红明的主张是:为了儿童生命的舒展与从容。无须多说明,生命肯定是“大”的。老子的“域中四大”:道大、天、大、地大、人大。人之所以为大,是因为人接天又接地,而且汇于道。所谓道,我以为离不开人的生命,离不开生命发展之道。假若教育只有儿童的概念,而无生命蓬勃的儿童,不让儿童的生命舒展、活泼起来,儿童也不会“大”。“我见其大”,见儿童生命创造之大,这才是真正的儿童之大、真正的教育之道。吴红明的认知是深刻的,行动是自觉的,因而是大气的。

需要追问的是,儿童生命之大,需要什么样的教育?吴红明提出了“自然德育”。其实,德育要自然,整个教育都需要自然。自然教育是真实的教育,是基于情境的教育,是遵循儿童身心发展规律的教育。倘使我们看到了儿童,也看到了生命之所在,恰恰看不到生命之节律,触摸不到身心发展的脉动,教育则是无效的,甚至是错误的。“我见其大”,更是我见规律之大。吴红明有这样的觉悟。

有人说,要去远方,先得知道自己的狭隘;要登上高处,先得明白自己的卑微。“我见其大”,正是要克服自己的狭隘与卑微。于是,吴红明对自己的发展有了一个系统思考和整体建构:要让规划成为一种标杆,要让阅读成为一种习惯,要让实践成为一种渴求,要让反思成为一种提升。规划、阅读、实践、反思,成为吴红明发展的四个核心要素和节点,这印证了一个道理:“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唯此,才会“我见其大”。为此,吴红明继续努力着。

本站系本网编辑转载,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声明]本站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站拥有对此声明的最终解释权